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30期 社會關懷與福利服務(2010年06月)

校園霸凌、性霸凌與性騷擾之概念釐清與討論

電影《辣妹過招》(Mean Girls)描述一群校園美女如何在成為風雲人物之後,開始對長相平平的女孩冷嘲熱諷,甚至試圖將她們孤立於群體之外。這樣的景況不只出現在電影,在英國,許多學童不敢上學,因為想要逃避可能在校園中可能發生的悲慘情況,例如被嘲諷、斥責、被孤立、被偷晚餐錢或被其他襲擊等,最近還有一種最新型的折磨方式—威脅傳無數的簡訊到對方手機。因此開始有一些父母決定在家教育自己的小孩,以免在校被欺凌。依英國兒童扶助專線 (Child Line)估計,每年至少有十六個孩童因在學校被欺負而導致自殺(英國泰晤士報,2004年6月6日)。

十六歲的英國學生凱薩琳被發現在車庫上吊自殺。遺言清楚寫著她在學校如何被欺凌,事實上她沒有被打,只是因外貌不討喜而被孤立起來。凱薩琳的媽媽主動告訴記者:「暴力並不是看得到的傷害而已,看不到的反而更嚴重。暴力發生在每個教室、每個角落,我希望你可以發起一個運動,救救更多的年輕生命,來紀念凱薩琳!而非只是一則報導而已。」(ibid.)

屏東高樹國中學生葉永鋕也與英國的凱薩琳一樣,不同的是前者為他殺、後者為自殺。凱薩琳的自殺,若深探其潛藏原因,或可說為「他殺」,是校園的霸凌環境將凱薩琳逼入絕境。兒童福利聯盟曾調查台灣校園霸凌現象,發現約有六成左右的國小學童曾經被霸凌過,平均每兩個孩子就有一人有被霸凌的經驗;其中約一成左右的孩子經常、甚至每天都會被同學欺負(2004年國小兒童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報告)。2006年兒福特別針對兒童校園性霸凌現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孩童有性霸凌的受害經驗,8成的孩子有旁觀經驗。性霸凌種類中,6成6是關於性或身體的嘲笑;男 性學童容易碰到的性霸凌行為是被強行脫褲或摸下體,女性則是被嘲笑「男人婆」;這些有性霸凌受害經驗的學童中,有3成是每週發生、1成5是幾乎天天都會發生。上述調查以全台灣地區國小四、五年級學童為對象,國中學生性霸凌情況,由於正值青春期,則更值得關注,只是目前台灣相關的研究太少。

「霸凌」是台灣近年來教育界出現的新語彙,然而絕對不是一個新現象。它一直存在於各種場合,包括工作、家庭、監獄及療養院或養護中心等,其中最受矚目的是校園霸凌。近兩三年來,校園性霸凌事件在台灣被媒體擴大報導,教育部因此也發函各校加強宣導:

 

鑑於近期青少年利用網站上傳校園霸凌、吸食K他命(拉K)等毒品、性侵害、性騷擾事件等影片之亂象頻傳,為防制學生因炫耀引起之仿效負面效應,各級學校應加強學生網路使用認知素養、尊重個人隱私權益,落實品德與法治教育,防制學生違法上傳不當影片。本部於9 7年7月16日以台軍(二)0970138401號函發「防制學生將校園霸凌與不雅影片上傳網站散布預防輔導作法暨相關法治教育」參考資料,請各縣市政府及各級學校納入97學年法治教育課程參考資料,加強宣教。


「防制學生將校園霸凌與不雅影片上傳網站散布預防輔導作法暨相關法治教育」本身的意涵值得進一步探索。該函重點放在防制上傳不雅影片,而非從源頭防制校園霸凌。再者,宣導固然重要,校園霸凌問題難道只是學生網路素養不足、品德與法治的問題而已嗎?這些關於性或身體的霸凌,會不會觸及到性騷擾的法令問題?下面我將分別說明校園霸凌、性霸凌與性騷擾的定義,藉以釐清三者之間的關聯性與區別,俾使學校教師、行政人員或其他政策執行者(包括各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在執行相關法令或政策時,能有較具體清楚的參考依據。值得注意的是,下面呈現的許多定義與概念,是從西方脈絡發展出來的,具參考價值,但由於台灣社會經濟文化脈絡的差異,期待更多本土經驗出發的研究,更充實與具體化(產生對教育人員有意義的操作型定義)校園霸凌、性霸凌與性騷擾定義與意涵上可能的差距。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0/11/19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9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