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69期 原住民族社會工作(2020年03月)

「非暴力溝通模式」應用——以大學生人際關係危機為例

危機是指個人對一事件或情境感受到緊張、難以忍受、困難,超過其現有的內外在資源與適應能力,危機狀況下可能促發個人能力成長,但也可能使其社會心理功能轉弱(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 麗珍,2002)。目前大學校園較普遍發生 的人際關係危機事件有:親密關係暴力、自殺、性侵害、性騷擾、霸凌……等等,這些破壞學校的穩定與安全、使得師生感受到威脅、損失、創傷反應、自我掌控感 缺乏(Johnson, 2000)。Roberts(2005) 提出大學生常見的危機事件多半是因其慢性的心理疾病、社會環境中的人際問題、發展上的人際問題,以及以上綜合性的問題所引發的。

筆者服務於某綜合大學之輔導中心,當中人員組成包含社工師、諮商師、心理師(以下稱作諮商人員)。作為專業的校內諮商人員,職責其中之一即是第一線協 助學生處理影響學生表現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環境議題,來協助學生達成在學 業、生涯及個人身心健康的目標(Field & Baker, 2004)。在輔導中心的實務工作中 常接觸面對發展上的人際問題或社會環境中的人際問題而身心失衡的學生,諮商人員需即早覺察問題,隨時準備好進入危機預防、介入以及後續處理,以協助學生預防嚴重長期的無能、增進及發揮生活適應的能力、克服危機情況重回身心平衡。 Rosenberg心理學博士發展出的「非 暴力溝通模式」是和平化解人際危機、衝突的方法,為衝突的雙方建立關懷、尊重與合作的橋樑。此模式被運用於親子、夫妻、勞資、種族衝突等,也有相當多的研究此模式在減少暴力、減少憤怒、增加同理性、建立溝通的有效性(洪玉雪譯, 2009)故本篇將整理運用「非暴力溝通模 式」於協助大學生處理人際關係危機實務上的經驗,期望能引起專業助人者對此領域更多的投入及討論。



作者 : 劉依玫、趙祥和、鄧閔鴻
關鍵詞 : 非暴力溝通模式、人際關係危機、學校社會工作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0/04/29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9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