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69期 原住民族社會工作(2020年03月)

臺灣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沿革與展望——文化觀點的歷史分析

行政院目前核定原住民族計有16族, 截至2019年5月底止,全國原住民人口數 為56萬8,197人,男性27萬5,395人,女性 29萬2,802人,整體原住民人口數約占全 國總人口數2.29%;主要分布在全國55個 鄉(鎮、市、區),計有30個山地鄉和25 個平地鄉鎮,公告核定部落數計748個。 從以上數據不難發現原住民人口占全國人口比例偏少數,過去我國較忽略以多元文化觀點與族群差異性的原住民族社會福利或社會工作政策規劃,未能因應原住民族因文化與地理環境區位所產生的差異性,致難以滿足原住民族真正的部落生活需求。為解決並預防原鄉部落福利服務輸送困難之窘境,因應族人各種社會福利需求,建立原住民族社會福利行政資源連結及輸送系統,保障原住民權益,有效運用在地人力為服務窗口,建構原住民族社會福利及社會行政支持系統,以強化原住民 社會安全網工作。

在這種的歷史脈絡下,臺灣省政府 社會處在1978年「推行山地社會工作(督 導)員制度」,臺灣省政府山胞行政局在 1989年訂頒「設置山胞生活輔導員實施要 點」,接著原住民族委員會在2002年7月 補助地方政府推動「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設置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員(師)。運用原住民族社會工作中的「部落工作方法」到部落蹲點提供社會工作直接服務,並協助部落中的社區發展協會、各類部落工作坊,如具有濃厚綠色社會工作 (green social work)特色的花蓮縣太巴 塱部落的「部落Ina的廚房」,聚焦在人 們與大自然界,彼此相與互賴關係的一種社會工作服務方式。也輔導教會團體及部落氏族組織,撰寫補助型或自主性的原鄉部落型福利服務方案,除提供綜融性與多元性的社會工作服務,也採取因地制宜貼近族人文化的服務,以尊重和確保原住民 族享有部落福利權(welfare rights)。 臺灣原住民族社會工作人員在部落實務工作上,除了應用社會工作的方法與工具外,更利用文化差異預防及協助解決家庭問題,也就是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理論與模式中的「文化處遇模式」和「部落行動模式」,如臺灣原住民族傳統部落中,原有的家事氏族耆老調解或仲裁制度,降低家庭成員間的衝突,並且幫助案家面對與因應社會排除。本文旨在探索臺灣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制度建構的過程,放置在歷史脈絡下進行文化觀點的歷史分析,以歷史 文獻回顧法(Historical Method)為探討 的方法論,試圖透過對歷史與文化過程因素的瞭解和實際狀況發展的歸納分析,以爬梳出臺灣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制度化的過程。

從臺灣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歷史與文化脈絡來看,臺灣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制度的發展可區分為部落傳統助人社會工作哲理實踐時期、山地社會工作員制度時期、山胞生活輔導員設置時期,以及原住民族社會工作時期四階段,這四個階段各自有該階段的發展任務與困境。

作者 : 林翰生
關鍵詞 : 山地社會工作員、山胞生活輔導員、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員、原住民族社會工作、文化處遇模式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0/04/27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51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