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05期 大陸與外籍配偶(2004年03月)

外籍配偶家庭: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初探

根據國內學者的說法(王宏仁,2001;李萍,2002;夏曉鵑,2000;薛承泰、林慧芬,2003),臺灣跨國婚姻的形成有其時間發展歷程。早期,可能因為留學、移民或工作因素而形成。1970 年代晚期至1980 年代初期,少數華僑為退伍老兵媒介擇偶對象。1980 年代中期,隨著臺商陸續至東南亞投資後,越來越多處於婚姻市場邊緣的未婚男性基於傳宗接代考量而迎娶外籍配偶;當時,以泰國和菲律賓外籍女性配偶人數最多。外籍女性配偶大量來臺的現象是1990 年代以後的事,許多東南亞女性陸續嫁到臺灣,也在國內掀起一股跨國婚姻熱潮。就外籍女性配偶人數來說,自1991 年開始,印尼外籍配偶明顯增加,到了1996 年,越南外籍配偶躍居首位。近五年來,外籍結婚登記數每年均超過十萬人;1998 年,外籍人士與國人結婚的比率為7.13%,2000 年,該比率接近12%。到了2002 年,在外籍配偶當中,以越南最多(佔所有外籍配偶的六成),其次為印尼與泰國。

這群來自東南亞的外籍女性配偶,因為語言隔閡、文化差異、風俗習慣不同,以及生活適應不良等因素,致使衍生出許多問題。然而,這些問題的根源其實與外籍女性配偶及其家庭的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是密切相關的。過去十年來,經濟生活的社會面向又重新引起學術界的關注。許多不同的「社會」(social)名詞陸續的出現,而且成為新的通用術語,其中,最普遍的用語要算是:社會資本(socialcapital)、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社會融入(social inclusion)、社會能力(social capacity)與社會凝聚力(socialcohesion)(Dayton-Johnson, 2001)。因此,當我們在理解並解決國內外籍配偶家庭的問題與需求時,實有必要加入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的分析視野或角度,這也將有助於未來外籍配偶家庭政策的規劃與執行。

本文的目的在勾勒出社會資本、社會凝聚力與外籍配偶家庭間的理論與經驗關聯,這主要是透過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概念及其相關論題之討論,試圖對於國內外籍配偶家庭問題提出某些政策建議。論述焦點則擺在臺灣外籍配偶家庭形成、問題與需求、政策規劃初探,最後,也藉此初探性分析架構,進一步對未來國內外籍配偶家庭的轉變提出某些政策建議與省思,期使提供社會大眾或關心此議題的相關機構與人員之參考。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3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4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