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05期 大陸與外籍配偶(2004年03月)

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

近年來,臺灣的人口結構及家庭結構逐漸轉變。依據內政部統計資料指出,民國八十五至八十九年間0 至未滿12 歲兒童每年平均約遞減三萬名兒童,民國九十年兒童人口數為3,700,255 人,而九十一年底之兒童人口數為3,611,832 人。九十年與九十一年相較之下更減少88,423 名兒童,凸顯我國人口結構趨向少子化,以及老化的社會現象。

臺灣地區在民國七十二年完成人口轉型(稱之為人口的轉捩點),當年的總生育率降至2.16,也就是所謂的人口替代水準(張明正、李美慧,2001)。根據內政部臺閩地區人口統計,近年來我國國民生育率不斷創新低,民國九十一年平均每位育齡婦女一生中只生了1.3 個嬰兒,比民國九十年再減少0.1 人,這樣的比例比開發中國家的平均數1.6 人還要低,這也顯示出我國社會已邁向少子化的趨勢,顯然臺灣即將面臨如歐、美和日本的少子化社會問題。

相對應的卻是,目前國內每八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母親是外籍人士。民國八十三年,在政府「南向政策」影響下,仲介外勞帶動的仲介外籍配偶的民間事業進入高峰期,當時外籍配偶所生育的子女現在已陸續進入小學。根據內政部兒童局全球資訊網(2003),目前臺灣地區外籍配偶及大陸配偶組成的家庭數漸多,截至九十一年底止外籍配偶及大陸配偶組成的家庭數約計247,000 餘戶,其子女推估約計335,900 餘人,其中外籍配偶家庭子女推估約有127,883 人。

同時,從實務工作經驗中發現,有外籍配偶的家庭似乎傾向多生育子女,這樣的狀況反映出臺灣的人口失衡可能將會由這群外籍配偶所生之子女來平衡。但這種狀況是喜或是憂呢?喜的可能是外籍配偶所生之子女剛好彌補我們社會人口結構上的空缺,減緩少子化之後的社會問題。憂的是外籍配偶來臺後,常因為語言、文化及生活習慣差異,而衍生出許多適應上的困擾,而對於下一代的教育也有著諸多的潛在隱憂,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對這些孩子的教養照顧問題,將成為社會不得不關注的重點。

我們社會對於少子化問題應有因應對策,而有外籍配偶的家庭傾向多生子女卻對子女的成長需求有輕忽的現象。兩個問題看似不相同,但都與兒童的福利權和教育權有關。本文希望藉著在臺灣社會已開始忙著因應「少子化」將帶來的問題之際,提醒我們從整個人口結構來看問題,同時不要忽略了這些為數不少的外籍配偶子女的處境,並提出因應的建議。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3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46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