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14期 家庭福利政策(2006年06月)

從復原力觀點解析單親家庭的福利服務——以高雄市為例

台灣社會的快速流動與家庭結構的明顯變遷,似乎已經是一股不可抵擋的浪潮,正逐漸席捲而來。從各種有關家庭結構現狀與統計數字不斷的變化,我們開始必須重新思維「家庭」真正的本質和意義。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4)分析近十年家庭組織型態的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家庭組織型態雖然仍以核心家庭為主,但其占全體家庭總戶數之比例已經由81年底的56.6%,降為91年底的47.7%;而單親家庭占全體家庭總戶數的比例則呈現增加的趨勢,已從81年底的6.4%增加到91年底的8.1%。因此,單親家庭的比例十年增加了1.7個百分點。若粗略估計91年底台灣地區單親家庭約占總家戶的85萬5千戶左右,而92年底的最新統計又增加了1萬6千戶(內政部統計處,2004)。雖然,各界對單親家庭的界定不一,也認為數字並未能反應真實的單親家庭戶數,但台灣地區單親家庭戶數日益增加之現象是毫無疑問的(彭淑華,2003)。由此可見,單親家庭已是台灣家庭結構類型中的一類。

因此,為能協助單親家庭能夠順利的維持基本的家庭運作,國內各縣市在有限的資源情況下依各縣市的需求,努力積極的規劃和推動相關的服務,如緊急生活扶助、子女津貼、母子家園、單親家庭之服務中心……等。只是,當在規劃這些單親家庭福利服務時,是以什麼樣的觀點為基礎,來評估單親家庭的需求。在過去,大都是從病理學的缺陷觀點(deficit-based perspective)尋求家庭不足之處,但在近一、二十年來,已有典範轉移的趨勢,愈來愈多的家庭研究是從健康的角度切入,尋求家庭的復原力(family resilience)(Patterson, 2002;Walsh, 2002;Ganong & Coleman, 2002)。因為,他們發現家庭復原力是一個家庭能克服家庭危機、壓力的關鍵因素,是回復正常生活步調與軌道的能量來源。所以,在2002年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第64期的主編Ganong和Colemand,在整理與分析近年來的家庭研究後即宣稱,我們可能正進入了復原力的世紀(We may be entering age of resilience)。

2002年之後,不少的家庭研究者陸續以復原力的觀點,研究不同類型家庭的復原力內涵,企圖找到家庭復原力之內涵,以做為實務工作中協助家庭培養、發展復原力的參考架構,Greeff & Ritman(2005)以單親家庭為對象,企圖去尋找單親家庭單親家長本身的復原力特質,以及對其家庭適應的正向影響;Greeff & Human(2004)曾以喪親家庭為研究對象,找到了對家庭回復正常生活軌道的重要復原力。筆者在2003到2004年接受高雄市政府委託的「高雄市單親家庭之家庭資源研究」,以復原力觀點來探討單親家庭的復原力現況,以做為調整或修正高雄市單親家庭福利服務之參考。本文即截取此委託研究部分的研究發現,進一步分析與討論高雄市未來單親家庭相關福利服務之調整方向,期能以積極、正向的角度協助單親家庭來發現、培養與發展其家庭復原力。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3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63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