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04期 重大疫災與危機處理(2003年12月)

日本震災與兒童心理照顧

臺灣在日本、土耳其之後亦於1999 年9 月21 日凌晨1 時50 分發生了100 年來所未有的7.3 級的大地震,至今已滿四年,當時震源在中部集集,主要災區在南投縣、台中縣及台中市,據行政院災後重建委員會報導此次地震罹難人數2,400 人,54 人失蹤,重傷725 人,房屋全倒51,962 戶,半倒54,332 戶。地震的恐懼和地震後頻頻發生的餘震,造成的恐慌和威脅,非一瞬間短暫的時間而已。據報導,台灣的災區有許多兒童受驚嚇需要收驚。地震後除心理受到創傷外,亦產生許多生活上的不便,特別是飲水、食物、日用品、如廁、睡眠等日常生活需求發生問題,另外出門也造成許多不便,房屋倒塌、道路受損使原來30 分鐘可抵達的地方,需要花2 小時才得以到達,可以說生活基本的食、衣、住、行都發生了問題。在震災周年後仍有許多家庭陷於困境,呈現極度不滿的情緒,最聽不到聲音的受災兒童如何,實讓人擔心。

臺灣目前還有受災戶住在組合屋,組合屋坪數小對家庭會造成極大的壓力,據組合屋住戶反應,房子隔音差、太熱等,此種生活環境,對小孩是很明顯的打擊。遊戲是兒童的基本需求之一,但是許多避難的孩子,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自由自在的玩耍,常被告知外面危險,不要出去,但是在家裡也常被要求需安靜,如此失去自由跑跳遊玩空間的環境,妨害兒童受創情緒的恢復,相信日本亦有相同經驗。

日本大阪神戶於1995 年1 月17 日清晨5 時46 分發生了眾所皆知的七級大地震,依日本厚生省的統計在此次地震死亡人數5,488 人,受傷34,900 人,房屋全倒和半倒共406,337 戶(192,706 幢),被燒毀房屋9,322 戶(7,456 幢)。31 萬人在學校或公園等公共設施的避難所搭帳棚生活,避難生活對兒童和家庭造成極大的影響。當時神戶的受災戶,至少有一個月住在避難所,約九千人是住了四年半的組合屋,阪神震災奪去了573 名小孩的父母生命,其中有85%的孩子不只失去父母,也失去了他們的住屋。房子不僅是睡覺休息的地方,它也是一個使人可以放鬆,確保身心安全的避難所。失去房子等於是失去財產,要重建需要經費,同時也表示失去他們與家人共屬的記憶,包括對所失去的家人的一些記憶,這是無法回復的,房子壞了假以時日各界物資的補給和協助,房屋可以再建,但是對一個家庭而言,難忘的是對家的歸屬感,勝於一棟建築和設備,因為家和歸屬感有精神的含意,這是難以恢復的。

避難的生活說明了他們得放棄多年來所建立的鄰里關係和社區的連結。生活環境的改變在家庭中會導致各種壓力,如開始新的生活模式,和其他避難者建立關係,與受災者溝通的壓力,例如在震災中失去家人者很難和沒有失去家人者說明他們的情境,也很難有機會宣洩所產生的不平的情感,如此種種不僅對成人是嚴重的打擊,對小孩的傷害也是相當大的。地震造成房子倒塌、家庭喪失、父母傷亡、親朋好友和同學死亡,生活的不便,餘震的不安等種種的壓力,會在兒童內在心理累積而導致專家所稱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簡稱PTSD)。台灣921 災後心理復健小組指出常見的情緒反應有擔心害怕、無助感、悲傷、罪惡感、重覆、回憶、失望等。身體的症狀有疲倦、失眠、做惡夢、心神不寧、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發抖;兒童青少年還會有不想上學,食慾減退,攻擊和行為退化等症狀。台灣首次如此嚴重的地震傷害,因為沒有經驗使得善後工作不盡理想,政府從中央到地方沒有危機處理的機制,而民間熱心有餘缺乏協調,使得資源未能有好的管理與應用實在非常可惜。或許日本震災後第一年對兒童所做的心理照顧措施經驗值得參考。本文主要探討日本公私立機構如何照顧受災兒童,並探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因應方法以供未來政府和民間規劃重大災變時對兒童心靈重建工作的參考。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3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947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