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01期 婦女福利(2003年03月)

婚姻暴力的發展路徑與模式:臺灣與美國的比較

最近看了一部國家地理雜誌頻道的影片「前線日記─揭開不平等的面紗」,這一部片子主要是記錄巴基斯坦婚姻暴力問題及婦運人士的救援行動,看完這一部影片之後,心情有些哀傷與憤怒。是甚麼樣的文化,讓男人可以如此理所當然的殘害女性的身體?是甚麼樣的社會,可以容忍男人對女人的暴行而如此無動於衷?對女性的暴力,每天都在這個地球上的角落上演;少數暴行被揭發了,大多數仍隱藏在黑暗角落。有些女性可以勇敢的走出婚姻暴力的陰影,有些女性則必須終其一生面對婚姻暴力所帶來的心理與生理的傷害。這些都不是遠古以前的故事,它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二十一世紀科技文明的社會中!

我自己開始關心婚姻暴力的議題,約莫是在彭婉如事件之後。一九九六年拿到學位,返國任教於高雄醫學大學,年底就發生了彭婉如事件;之後,婚姻暴力就逐漸成為婦女團體關心的議題。過去幾年來,婚姻暴力能夠從個人問題發展為社會問題,由婦女團體零星提供服務到公部門積極回應,甚至是一九九九年家庭暴力防治制度的建立,與婦女團體的推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這些年來,無論是從事研究過程或實地參與實務工作與各縣市評鑑經驗,對於臺灣在推動婚姻暴力防治工作的經驗,仍存有許多疑惑:在婚姻暴力防治工作過程,社會工作的專業角色與定位?在團隊合作過程中,社會工作的專業判斷應建立在何種評估基準?

不可否認的,當婚姻暴力防治工作進入體制之後,既有的公、私部門關係就產生了翻轉作用。在過去,婦女團體是主要引領受虐婦女服務方案發展方向的主角;而現在,公部門卻成了理念倡導與工作模式推動的主力。這種主從關係的翻轉,不僅影響婦女團體與政府部門的互動關係,也衝擊到婦女團體的定位與自主。在這一篇文章中,我企圖從臺灣及美國的婚姻暴力防治工作推動經驗,釐清社會工作專業的角色與定位,冀望對現階段婚姻暴力防治工作詭譎氛圍中突圍,摸索出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2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6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