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01期 婦女福利(2003年03月)

私領域裡的勞動力買賣與危機——從臺中地區菲籍家戶工作者的日常生活實踐談起

一九八九年臺灣正式成為東南亞勞動力輸入國的一員,開放引進外籍勞工;一九九二年陸續公告引進外籍家戶工作者,至今己經十年了。本文希望能以「家戶工作者」(household worker)一詞來取代一般臺灣人所習稱的「外傭」,強調家戶工作者是從外面被招募到家戶中、藉由勞動力來賺取薪資的工作者,所展現的應是一種非常明確的雇主─工作者的關係。不過這樣的關係並沒有被落實在這些外籍家戶工作者的實際工作經驗中。家務工作總是被定義為不具效益,無法產生交換價值,不符合資本主義對剩餘價值的解釋,因此不論工作時間長短(八個小時甚至十二個小時),這份工作所產生的價值(使用價值)依然沒有變化,無法在量上做比較,也就是說雇主所付出的固定薪水的效應,其實並不是購買可生產交換價值的勞動力,而是趨近於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的身體」;依此,雇主對於任何時間的使喚與工作細項的要求才具正當性。

同樣是勞動力的販賣,這些選擇進入到家庭中的家戶工作者所面臨的工作條件與環境,顯然大大不同於在工廠工作的工人,包括她們所必須採取的自我保護方式與應對的策略也不一樣。其實,家戶工作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當提供照顧的人工作量過大、甚至受到傷害或者遭遇不平等的對待時,我們又如何能期待接受她們照顧的家人可以獲得良好的照顧?當引進外籍家戶工作者成為目前政府不得不的政策時,如何讓她們在工作上免於危險、免於受剝削,在生活上得到應有的尊嚴,將會是社會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2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6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