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59期 友善家庭社會福利(2017年09月)

陪伴返家路:寄養照顧者在保護性寄養兒童安置後期與原生家庭親子會面之參與經驗

前言:
寄養安置服務為保障孩童生命權將其暫時性移出家庭,最終目的仍期待孩子能夠重返原生家庭(內政部兒童局,2012),從104年度家庭寄養服務成果報告顯示寄養安置結案後返回原生家庭僅占51.4%,有將近一半的兒童結案後難以返回原生家庭中(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5a),如何協助寄養安置兒童順利返家為實務上被關注之議題。
寄養兒童安置期間不僅是提供寄養兒童生活照顧外,依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2015)第64條規定需對保護性兒童及少年提出家庭處遇計畫,透過家庭重建(family reunification)服務以提升原生家庭之功能進而創造有利返家情境(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5b),其中親子會面是維護寄養兒童與原生家庭親子關係之重要介入(Mallon & Leashoer, 2002),會面次數更是被用來預測返家與否重要因子(Perkins & Ansay, 1998),定期和頻繁的親子會面不僅增加了返家機會,且與兒童照顧的其他有益成果有關(Nesmith et al, 2017),因此,親子會面如何進行是值得探究的問題。
寄養兒童親子會面執行需透過社會工作者、寄養家庭、原生家庭間溝通協調促成(Nesmith et al, 2017),成功返家重聚不僅依賴社工主動對依附關係修復提供支持、安排親子會面外(Cordero, 2004),原生父母與寄養父母間的若能有正向連結將能夠促進更多親子關係連結機會(Oyserman & Benbenishty, 1992),因此,寄養家庭在親子會面中參與的角色不容忽視。
寄養家庭在親子會面參與上不僅是接送者,尚需面臨會面後孩子回到寄養家庭中關係變化所帶來生活適應上的議題,如何從照顧者的角度獲知孩子內在情緒變化,透過其角色回應孩子發展需求及協助其與原生家庭建構新的健康依附關係是重要不可或缺。因此,本篇文章主要目的探討寄養照顧者參與保護性寄養兒童安置後期與原生家庭會面之經驗,將論述焦點設定在安置後期主要原因考量後期親子會面因安置年限將至目標設定在返家準備上,試圖透過四位從事寄養工作平均年資達10年之寄養媽媽訪談資料及相關文獻,探討寄養照顧者在參與親子會面中所覺知寄養兒童與原生家庭親子互動關係型態、寄養兒童在會面後回到寄養家庭之特殊行為及其所扮演的角色特性,期待將該經驗作為實務處遇之參考。

關鍵詞:寄養兒童、寄養家庭、親子會面
作者:
莊靜宜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8/09/28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4164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