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期 友善家庭社會福利(2017年09月)
未成年父母的友善家庭政策從卸下偏見開始——談勵馨服務之所見
前言:
在全球化競爭激烈、社會變遷快速的現代,成家立業伴隨的壓力與日俱增,晚婚、晚生、不生、少子化等趨勢日漸鮮明;也因此諸多國家均透過政府的公共政策以及結合企業提供的措施推行「友善家庭政策」,期待可以減輕工作與家庭的雙重角色壓力,增加其在生涯發展上的有利因素。這種試圖平衡工作、家庭生活的政策,主要方向有三大類:足夠之時間,充份的收入、照顧服務的提供(D’ Addio and Whiteford, 2007; Ellingsæter, 1999; Gornick andMeyers, 2004,引自黃志隆,2012)。
目前台灣多數家庭的組成年紀,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16年全台平均結婚年齡男性為34.4歲、女性31.5歲;初婚年齡男性平均為32.4歲,女性平均是30歲;平均第一胎的生育年齡是30.7歲;這些數據顯示台灣民眾的成家、養育孩子者多半在「而立之年」---意味這群人可能求學已告一段落、有數年職場工作經驗、正在發展累積社會支持網絡、經濟的獨立自主性大幅提升等。儘管如此,對多數是雙薪家庭的「而立者」,養家都不是易事了,更遑論一群離「而立」尚有一大段年紀差距的青少年了。
我們的社會存在著一群女孩與男孩,踩著和同儕不太一樣的人生步伐,提早了約莫10年升格父母。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2016年未滿20歲之生育率為4‰,共計2972位少女升格母親;未滿20歲有偶者,女性3026人,男性712人。勵馨基金會近十年的統計顯示,在求助的懷孕青少女一千多人中,年紀多半集中在16至19歲,占了63%,15歲以下懷孕者占12%。
儘管社會有諸多對「小孩養育小小孩」的質疑,勵馨從服務中確實看見這群未成年父母們的努力與生命的韌性,肯定他們承擔責任的態度,也心疼他們需要付出比成人更多倍的人生成本來實踐親職,並且容易落入不利的生涯處境。這群未成年父母們與「而立」之間的差距不僅是歲數以及身心成熟度的差異而已,同時也加劇了經濟資本(收入、資產)、社會資本(人際關係)、文化資本(教育文憑資歷)、象徵資本(名望、地位)的長遠差距(Bourdieu,引自邱天助,2002)。在勵馨近十年的統計數據顯示62%的懷孕青少女在求助時是處於高中職階段,次之為國中階段,而在服務告一段落時,僅有少數者能成功且穩定地完成學業。
「三十而立」的成家者需要「友善家庭政策」的支持,未成年父母們對友善家庭政策的需求是更多元也更渴切。本篇將呈現未成年父母們的生活現況及心聲,期待政策制定者能更貼近他們的生活,了解其在生活中面臨的困境以及需求,在「友善家庭政策」的藍圖中能將其需求放入考量之中。
關鍵詞:未成年父母、性別權力、資源匱乏、社會排除
作者:曹宜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