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00期 特刊(2002年12月)

社區鄰里環境與兒童遊戲——巴西社區鄰里遊戲場之營建模式

最近幾年來,兒童遊戲的環境已產生巨大的改變,從以往可以自由自在探索鄰里及自然環境,例如,抓泥鰍,挖地瓜,鄰里巷道好玩的地方(如森林、小河),到現在充滿懼害(如綁架、街頭暴力、巷道之交通),父母的精疲力竭,取而代之是組織化之規則遊戲(如運動、球賽)及被動性看電視(Rivkin, 1995; Wardle, 1995)。結果,孩子有愈來愈少的機會與時間接近戶外、社區及自然遊戲,也造成兒童罹患近視,形成孤立及缺乏尋根的趨向。

由於失去與自然環境的親近機會,今日的孩子對自己的社區自然環境愈來愈不瞭解,也愈來愈不認同自己的社區,甚至產生孤離(Rivkin, 1995)。都會地區減少鄰里遊戲的機會也要付出代價。外在世界就是在外面所發生之真實事件;除了自然事件之外,外在世界也是救火車呼嘯而過,起重機挖大洞,社區中的高樓大廈、加油站、自行車步道等。這些是我們生活的點滴,讓我們外在真實世界,到商店買東西、花錢或到鄰居翻翻他們想要丟掉的寶藏…。這些點滴皆發生在戶外,也伴隨著我們過去的童年。而現代孩子花大多數的時間在車內,在家裡,他們完全不能體會這些戶外的體驗

不僅美國社會兒童失去對社區的興趣與了解,臺灣社會的兒童也無所倖免。今日臺灣兒童正處於成人所朔化的高學習、低互動的人為情境,兒童被要求漸進順從(progressive conformity)成人所控制的環境,加上缺乏與自然互動的機會,自然而然,兒童失去自我使能(self-enabling)並遭受情境壓力(environmental press)。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2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94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