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00期 特刊(2002年12月)

推動志願服務以增進社區發展

臺灣在工業化以後,交通之日益發達、通訊之日益進步,使農村與都市間的文化與生活上的差距日漸縮短。社區的聚居範圍日益擴大,人口的流動比率日益增多,居民由同質而異質,社會由單純而複雜,工作地與居住地分開,同事的關係變得比鄰居的關係密切而重要。社區的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及居民之間的關係已與過去大不相同。現代社會中科層體制盛行,使得社區中的各種服務機構與工商事業團體均受制於大社區的上層組織,著實剝離社區居民彼此之間的關係和對其所在地的社區公益的關心(陶蕃瀛,一九九九)。此種工業社會中社區縱的關係(vertical relationship)或稱「外在關係」之日益增強,乃使社區中的橫的關係(horizontal relationship)或稱「內在關係」,即社區內團體與團體之間的關係相對減弱(徐震,一九八○)。亦即地緣性社區意識變為薄弱。

社區工作是一種組織並教育民眾的過程,基於社區居民共同利益、觀點或立場,進行一系列有計畫、有組織的教育和激勵方案,以便引導他們產生集體合作意識,運用資源促成社區互助行動,來解決共同問題,共謀地方發展與社區生活品質提昇的工作過程。換言之,社區工作即是協助居民參與社區事務,引發社區的自助行動,運用社區的內外資源,共謀改善或解決社區問題策略,養成社區自主與自治之能力,提昇社區居民生活品質(蔡漢賢,一九九六)。楊慧琪、郭金水(一九九六)指出臺灣傳統農村鄉民間緊密結合的社會關係,轉變成群眾間的疏離與孤立,甚至對其居住區域內公共事務的參與,亦持冷淡的態度。除非直接關係到個人的權益,同時又有人加以動員組織,否則很難期盼居民的主動參與。因此,臺灣面對全球化資本主義之侵襲,社區工作會面對著嚴峻的挑戰,如何才能重新喚起社區意識,動員社區的內外資源,來共同參與與關心社區中的公益事務,或社區共同需要與共同問題,以營造一個人親、土親與文化親的家園,便成為臺灣當前研究和實務工作上頗受關注的議題。本文將簡略整理臺灣社區工作概況後,再進一步討論社區工作所面對的挑戰,最後再提出如何藉由推動志願服務的途徑來增強社區工作效能。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2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947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