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58期 居住與福利服務(2017年06月)

社會工作專業「環境知識系統」之建構初探

社會工作這門專業,特別重視「人在情境(person-in-situation)」或「人在環境(person-in environment)」的觀看視角。這兩個觀點看來類似,卻源自不同的理論取向,其中,人在情境(person-in-situation)一詞,源自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情境」意指案主生活當中的家人、朋友或親友所構成的人際環境(Tuner引自曾華源、黃俐婷,2006:8-9);人在環境中(person-in environment)則源自Bronfenbrenner(1979)生態系統巢狀結構中不同層次的關係網絡(P9)。上述,不論是情境或環境,皆與本文聚焦討論的人與物理自然、人文環境的內涵有別[1]。本文並列社會工作慣用之專有名詞「人在情境」與「人在環境」,探討的範圍卻會溢出精神分析學派或生態觀側重人際網絡所指,是採用廣義的角度,即涵蓋自然與人為環境看待環境(environment)一詞。這樣的調整不但更貼近文字的原意,也更接近社會工作實務的內涵。

過去,社會工作者往往藉由調整案家的居住環境、關心偏遠弱勢家庭資源可及性……等,改變個案困窘的處境。足見,物理環境與個體的適應息息相關,「環境」對人的影響,絕非僅囿限於人際關係網絡而已。只是,筆者訪查個案工作、社區工作、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主要教科書,卻發現:教材中雖未忽略環境相關內涵的介紹,但也沒有統整性的教導學習者,認識存在物理或人文環境訊息的方法,以致,社工員對環境資訊的捕捉與呈現,因缺乏一致性的知識體系,與個案有關之環境訊息,容易在家庭訪視或執業過程遭忽略而「神隱」,社工員因此無法細緻的捕捉「案主在環境中」真實的經驗。

此處採用神隱[2]一詞,是取其「存在之不存在」之意。欲強調的是,存在人與環境間的資訊,因實務工作者的忽略、扭曲,可能失去進一步貼近「案主問題」的機會。也想指出,存在實務工作中的環境資訊,經常深埋在資深工作者實務經驗「默會(tacit knowledge)」之處,很少被系統化的表述轉移或建構成外顯知識。既然「人在環境」是社會工作專業立論、發展之基礎。那麼強化社工員環境覺察的敏銳度、建構屬於社工專業的環境知識體系,當是專業人才養成中,相當重要的課題,亦是本研究之目的。

具體而言,本研究在建構並發展社會工作專業當中環境知識的系統。企圖建構屬於社工專業環境知識當中what與how兩個問題。即從社會工作專業的角度哪些環境資訊是重要的,又該如何取得。為了回答上述研究問題,以下將分三個部分論述,先說明環境資訊的力量:將鋪陳個人與環境適應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其次,經文獻探討架構社會工作專業之環境地圖框架;第三,說明環境資訊覺察的特性與社工專業取得環境訊息的方法。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8/07/02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413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