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期 居住與福利服務(2017年06月)
社福型非營利組織型塑理想性組織文化之探討——從支持型和創新型的角度觀察
文化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但卻因文化具有強烈的影響力,而在社會和組織中形成一股力量。若無法瞭解這股力量的運作,則將身受其害(Schein, 2010)。基於組織文化是組織全體共同抱持及傳承的價值、信念和態度,同時反應在組織成員的外顯行為,對於仰賴大量人力輸送社會福利服務的非營利組織而言,洞悉自身理想性組織文化的型塑機制,進而採取切合組織使命與宗旨之方向性與策略性管理,將有助於組織在資源有限且持續變遷的環境中,順利解決內外部的新問題與挑戰,更具效能地執行及推展各項服務與目標,朝向永續經營。
由於1980年代經濟全球化開始盛行,加速了國際競爭,企業雖獲得更多機遇,卻同時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許多企業期望變革與創新能夠促進組織的成長,殊不知文化在創新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Turró, Urbano, & Peris-Ortiz, 2013)。因此,儘管各國許多組織為提升組織效能而進行全面品質管理、規模縮減及組織改造等變革,然而大多數結果均成效不彰,甚至每下愈況,其後針對一百多個組織所進行之實證研究,發現最常歸咎的失敗原因是忽視組織文化(Cameron & Quinn, 2011; Gambi, Gerolamo, & Carpinetti, 2013)。若組織的基本價值不變,所執行的變革將只停留在表面且無法持久(Cameron & Quinn, 2011)。
國內在高齡化及社會福利需求漸增的趨勢下,社福型非營利組織所擔負之服務輸送角色也更形舉足輕重(林淑馨,2008)。同時,在面臨多年經濟不佳的情況下,社福型非營利組織為了謀求生存和發展,莫不卯足全力積極爭取各項社會資源。然而,非營利組織的存在不以利潤為目標,而是以使命為導向,而使命乃是自組織的文化與價值所反映出之組織角色與責任。因此,社福型非營利組織在關切組織所擁有的有形資源時,更應重視承載著組織之內隱價值及外顯行為的重要資產--人--所形成之組織文化此一無形資源,故組織文化實與高人力需求之社福型非營利組織存在密切的關係。
雖說組織文化是抽象的,然而它在組織中所產生的影響卻是具體的。而且,在長期的組織發展過程中,組織文化並非是靜態的存在,而是呈動態的內涵消長,可加以控制、管理與改變(吳萬益、林志成、傅貞夙,2006)。因此,本研究藉由探究社福型非營利組織型塑理想性組織文化之實務作法為何?及其理想性組織文化之類型為何?來瞭解社福型非營利組織如何型塑理想性組織文化,以期供學術領域補充及加強社福型非營利組織之組織文化相關研究文獻,並供有關之實務界參考,藉以喚起或強化社福型非營利組織對自身組織文化樣貌之意識,進而加以檢視與管理,俾利組織內不同層面的溝通和各種組織學習、發展及變革的規劃與執行,以強化社福型非營利組織之運作成效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