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期 國際公約與臺灣社會福利發展(2017年03月)
社區關懷訪視員工作動機與角色之初探
我國衛生福利部成立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後,推動精神疾病及自殺防治相關工作,並積極投入心理健康初級預防工作,目前除了政府行政體系連結外,更需要結合民間資源的加入,儘早開始「國民心理健康促進計畫」倡導心理健康的概念,提升社會大眾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知,共同參與心理健康促進計畫及精神疾病、自殺防治工作計畫,推展促進心理健康的概念、整合、實務、行動,提升社會大眾心理健康,並期望能進一步減少精神疾病、自殺等不幸事件發生(衛生福利部,2014a)。
心理衛生工作是公共衛生重要範疇之一,主要是致力於預防疾病,並維護生理、心理、社會安寧及和諧的健康狀態(姚卿騰,2007)。「公共衛生服務」開始於十九世紀的歐洲社會,國家為管理社會秩序,積極的推動各種人口健康管理政策,目的在於預防疾病、延長壽命、促進身心健康與效能,透過有組織的社區力量,發展成立醫護事業和社會機構等,使得身心能夠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治療與預防(李復惠、林麗鳳、阮玉梅,2014)。
我國心理衛生中心(簡稱心衛中心),於1990年底立法院通過「精神衛生法」後正式具有「得設」法源基礎,之後衛生署因九二一震災,在臺中及南投成立「災難心理衛生中心」,並於2005年完成每縣市至少一家心衛中心的目標。在2007年立法院通過「精神衛生法」修正條文,社區心衛中心成為「應設」的單位,心理衛生工作進一步確立其重要性。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統計,2014年底領有身心障礙證明手冊者114.2萬人,比較102年增1.7萬人,占總人口比率略提高為4.9%,其中43.2%是女性,而兩性身心障礙者占其總人口比率,男性為5.5%,高於女性之4.2%;65歲以上身心障礙人數占38.2%,中度以上障礙等級人數則占61.4%,均居多數。依障礙類別女性為慢性精神病患者占12.7%,男性為慢性精神病患者占9.3%(請參考表1-1-1)(行政院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