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57期 國際公約與臺灣社會福利發展(2017年03月)

鋼索上的倖存者:兒保社工面對個案暴力威脅之側寫

強哥[1]家暴兒保社工,在辦公室生動的描繪今天一場緊急安置[2]案例的執行情況,因為性別的因素,出發前他特別邀請同事小英隨行,這樣的設想是預防案母萬一聽到社工將對孩子進行強制安置時,可能抗拒、情緒失控甚至引發全武行,互動間難免發生不當的肢體拉扯碰觸。邀請小英同步介入,可以避免衝突下非故意的身體碰觸,徒增困擾。

強哥進一步跟大夥敘說這場次處理緊急安置案件的佈局:「除了邀請小英同行,他特別安排案母在警察局的會客室碰面,並安排案母坐在會議室的最內角,這樣的設想,是防止案母萬一抗拒安置,想要抱著孩子往外衝時,座位安排的巧思,可為社工員爭取一點緩衝的時間。除此之外,強哥還央求兩名警察守在會議室的入口,以防萬一。所幸,今天案件中的主角,案母加上他的妹妹(案阿姨),抗拒的火力未如預期,過程還算平和。……

聽到強哥的分享,柱姐也有感而發,柱姐雖然已經在家暴中心兒少保組三年,她說:「每次處理緊急安置案件前,他都要深呼吸、鼓勵自己要勇敢。……」。這個話題一被丟到談話桌,馬上得到眾人的迴響,在每個人的記憶庫中,有著數不清的故事,歷歷在目的情緒經驗傾巢而出。原來衝突暴力的場面,對兒保社工是如此稀鬆平常的經驗。

對兒保社工員而言,每一場兒少保護緊急安置都是一場難以全然預期的交鋒,都是令人心跳加速,血液奔騰的歷程。因此,著手整理社工員因應案主衝突暴力的相關理論,同時保留第一線兒保社工應變案主抗拒衝突的經驗,應該是相當有價值的。或許透過這樣的整理,可幫忙未有機會參與討論的夥伴認識自己的情緒、掌握自己的經驗,作為實務工作上的借鏡,也許因著類似經驗所產生的共鳴,還可以有被理解,得到自我療癒的功能。

為能增加這個議題的貢獻度,本文將分成三部分,先回顧文獻對衝突內涵的整理、其次歸納第一線兒保社工在公務中遭受暴力攻擊衝突的樣態、第三對鋼索上的助人者也是倖存者工作的反思,最後提出本研究之結論。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8/03/02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8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