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期 保護性社會工作(2016年12月)
跨海聯姻:探究離島金門縣新住民的生活適應與關懷需求
金門與對岸廈門一海之隔僅距離約2公里,但是金門卻與臺灣相距210 公里。
在婚姻上,也因為這樣的地利之便,加上同語言、文化、種族、習俗等,使得多數的金門人對於婚姻的尋覓首先考量對岸而非東南亞,因而發展出與臺灣非常不同的景況,反而與同樣是離島的連江縣非常類似。
臺灣目前全臺23 個縣市中,新住民有513,641 人(內政部1,2016 資料統計至105年4 月),金門縣新住民約有2,502 人,占比不到千分之五,看似不多,但是如果考量各縣市的結婚對數,則金門縣中外聯姻的比例非常高。以104 全年的資料為例,金門縣中外聯姻占全縣結婚對數的20.7%,高居全臺縣市第二,僅次於連江縣的27.4%。(內政部2,2016)。也就是金門每5 對新人結婚就有一對是中外聯姻,遠高於全國平均13%。而據移民署與內政部的統計,金門的新住民中陸配占了其中的86%,僅次於連江縣的90%(76 年1 月至105 年5 月底的統計),遠高於全臺灣的平均陸配比例64%。這些數據顯示金門的外籍婚姻比例遠高於臺灣,而且幾乎都是大陸籍配偶,迥異於臺灣各縣市的狀況,也與澎湖不同(澎湖104 年的中外聯姻對數僅占全部結婚對數的10.7%,而陸配僅占這些中外聯姻對數的41.5%)。
這些為數眾多渡海來金的陸配對金門縣的生育率有很大的貢獻,教育部的資料顯示金門縣103 學年度就學的國小學童總計3,699 個,其中有976 個是新移民子女,占金門所有就學國小學生數的26.39%,為全國第二位,僅次於連江縣(29%),遠高於全國平均的11.65%(教育部,2016)。
金門縣的新住民對減緩金門縣的少子化危機有非常顯著的效果。然而,金門縣新住民離婚的比例也非常高,民國104 年新住民離婚對數占金門縣總離婚對數高達37.8%,是全國最高,遠高於第二的嘉義縣(28%)及第三的雲林縣(25.8%),亦即在金門每三對離婚的婚姻,就有一對是中外聯姻的婚姻,而且84%都是與陸配離婚。
一段婚姻的切割,影響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庭。一個外籍新娘不遠千里離開原生家庭以及原來熟悉的人際交往環境,遠嫁到金門縣,面對一切陌生的環境,有很多需要適應的地方。即使大陸與臺灣使用相同的語言,源於相同的文化,大陸配偶所受到的文化衝擊與溝通障礙應該比其他國籍的配偶更少,然而金門縣新住民的離婚率仍然非常高,可見中外聯姻確實如學者所言要克服許多問題,包括:
生活適應問題、社會支持網絡薄弱問題、子女教養問題、就業權益問題、家庭暴力問題及社會歧視問題等(張菁芳,2008)。
許多新住民其實嫁到臺灣之前,對自己的丈夫與其家庭並不熟悉,很多是迫於經濟因素而嫁到臺灣,嫁到臺灣的生活與其原先的想像有很大的落差,不少新住民對於這段異國聯姻其實是後悔的(謝國榮、黃蘭茜,2013)。這些新住民在臺灣其實受到許多社會排除,朱柔若與孫碧霞(2010)從五個面向分析了印尼配偶與大陸藉配偶在臺灣所受到的社會排除經驗,他們發現印尼配偶與大陸配偶在臺灣所受到的社會排除經驗並不相同。印尼配偶受到較多的經濟面向、社會關係面向與文化面向的社會排除,而大陸配偶則是受到較多的政治面向與社福制度面向的排除。
對於新住民的生活適應問題,與因離婚而衍生的社會問題與家庭問題。臺灣其實設立不少相關的輔導單位,期能解決這些新住民在臺灣生活所遇到的問題,協助其適應臺灣生活,成為真正的臺灣人。以金門縣為例,金門縣的社會局、家扶中心、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家庭教育中心等單位都提供新住民相當多的資源與協助,無非就是希望能協助新住民克服適應上的問題,能在金門深根。
目前國內有不少針對不同縣市新住民所作的相關研究,如:臺中市(陳琇惠、林子婷,2012)、澎湖縣(戴世玫、歐雅雯、趙順達,2013;朱玉玲,2002;陳庭芸,2002;吳憶如,2009)、雲林縣(李建忠,2002;吳培源,2009)、嘉義縣(陳瑩蓉,2005)、苗栗縣(黃俊杰,2008)等。然而針對金門縣新住民所作的研究則幾乎付之闕如。金門縣的新住民狀況與臺灣多數的縣市不同,以大陸籍配偶最多,因此收集金門縣新住民的資料顯得格外重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與新住民深度的訪談,更清楚了解金門縣為數眾多的新住民生活適應的狀況,同時調查這些新住民在各種不同層面上需求,例如:個人生活適應、婚育狀況、工作經濟狀況、福利措施、社交生活、公共政策等是否有其特殊的需求。希望這些研究結果能供日後政府擬定相關政策時的參考,讓新住民可以融入金門縣的家庭,減少新住民適應上的困難與離婚的比例。以期讓所有的新住民與其新臺灣之子都能在健全、安樂的家庭下長大,減少因家庭不睦或破裂而衍生的社會與教育問題。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