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期 保護性社會工作(2016年12月)
臺灣家庭暴力相對人整合性計畫之縱貫性研究——以彰化縣為例
本研究機構係提供12至20歲少女中長期保護安置之處所,隸屬於全國性非營利社福組織,以「復原力」(resilience)培育為其重要組織使命。收容對象主要依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與「少年事件處理法」等三種法源,安置個案類型以性創傷比例最高達五成以上、身心虐待達三成,其餘類型為遺棄、司法轉向等,且重複性歷經寄養與機構轉換安置的少女達六成以上,因此安置個案的獨特性多反應在關係依附議題上,包含關係建立困難、親密關係需求高、分離焦慮高等。為了協助安置少女在關係創傷的修復,家園採取小型化、家庭化、社區化的經營模式,最高安置12位少女,以社工人員與生活輔導員共同值班方式,提供精緻的照顧服務。
由於安置少女不同的成長背景與轉介原因,大多帶著多重的創傷經驗來到家園,隨後這些創傷反應陸續呈現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包含情緒宣洩、壓力調適、依附關係、人際互動、自我認同、伴侶關係等議題。同時安置期間原生家庭功能難以修復,故少女在家園安置年限平均為2至6年。近年,本研究機構特別針對少女的安置階段需求與任務,制定安置階段照顧指引,包括「適應期」、「成長前期」、「成長中期」、「成長後期」、「離園準備期」、「社會適應期」及「離園後續關懷」等七大階段,每一個階段有不同的目標,尤其從成長後期階段開始逐漸聚焦為少女離園轉銜進行準備。
少女在安置初期至中期階段,家園工作重點在於創傷修復、認識自我、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學習分辨未來從家園離開後的去處,例如返回原生家庭和家人團聚,或是需要在外租屋生活。透過家園生活作息與家園工作者的陪伴、支持,少女可以慢慢建立穩定的生活秩序感、提升自我價值與信心、有能力可以幫助他人、練習人際關係之衝突與溝通、和好等能力。少女進入家園學習生活技能與創傷修復後,最終以返回社會為主要目標,故安置中後期之離園準備與轉銜階段,更為重要。此時期家園著重於少女的主動參與,鼓勵少女做中學的生活方式,並循序漸進的協助少女將生活重心轉移至離園後的生活,實際接觸與拓展離園後續的居住生活,並強化少女學習連結資源與問題解決的能力,從中建立離園後與家園之支持關係,協助少女放心地展開自己的生活。
隨著安置少女的年齡發展,愈接近離園的時間,家園工作者陪伴少女的離園準備與轉銜工作愈為重要。許多文獻均指出兒少安置個案進入離園轉銜階段的重要議題,包括焦慮與憂鬱情緒、自我認同、創傷復原、健康管理、社會支持、人際網絡、居住安全、家人關係修復、就學與就業適應、經濟安全等(胡中宜,2014;陳怡芳、胡中宜、邱郁茹、李淑沛,2013;彭淑華、胡中宜,2010;CWLA, 2005)。近年研究機構輔導少女歷經離園轉銜階段的經驗中也同樣發現許多相似的需求、任務與挑戰,包括少女容易因為面臨變動、開始接觸現實職場環境、對未來生活茫然不確定,而出現焦慮或煩躁之身心狀態,容易衝擊少女與家園工作者之關係,或已建立的自我價值感、生活秩序。
是故,本文透過研究機構陪伴安置少女離園轉銜的經驗反思與整理,藉以釐清中長期安置機構個案在離園轉銜階段之需求任務與適切的陪伴方式,讓安置少女成功銜接離園後續的社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