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期 保護性社會工作(2016年12月)
臺灣社區工作觀點與保護性社會工作發展之初探
社會工作領域五花八門,社工人員的身影穿梭在個人、家庭、團體、社區當中,扮演多重的服務角色。隨著社會變遷,社會工作環境越來越多元,面對案主可能來自不同年齡、種族、社經階層、宗教信仰、性別傾向及能力,社工員的工作是非常有價值的、滿足的,但也是使人氣餒的、充滿壓力及挑戰的工作(曾華源等編譯,2010:2)。當前臺灣社會面對家庭暴力、隨機傷害、預謀犯罪、毒品防治、校園事件等多重社會問題的風險壓力下,如何透過政府部門跨局處協調的機制,對於社區內有需要協助的民眾或家庭等保護性業務個案,整合資源提供連結,並協助受害者走出傷痛,同時讓第一線社工人員能夠更有裝備來進行專業服務,更緊密地促進社會防護網的形成,是臺灣社會工作發展正要迎戰的課題。
現行針對保護性社會工作的實務機制與法規應用的研究討論不少,而且從實務工作層面來看,既有的社會安全網絡工作模式,逐漸朝向機構、案主、服務提供者、方案資源、社區組織及政策的整合來著手,建立良好的服務輸送與合作關係,尤其第一線服務的社工員,兼負案主的需求反應、緊急安置及中介協調等重要功能。
面對社會風險可能隨時發生在你我熟悉的生活環境,以社區為基礎的保護性社會工作發展模式,應當能夠呼應政府的社會防暴網絡概念,建立多元的安全預防與事後改進的有效機制。本文將從本土社區工作觀點與實務層面,嘗試說明社區系統資源與社區工作概念的整合,如何應用在保護性社會工作服務,同時檢討社區工作教育的發展不足,呼籲各界重視社區工作專業的深化,並以此專業適時回應社會變遷的需求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