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期 本土化、國際化與社會工作教育(2016年09月)
從系所評鑑探討社會工作教育改善之重點
一聽到評鑑,有些學校罵聲連連,但也有正面看待(林子嵐,陳祥麟,民104)。
評鑑,宛如健康檢查,既麻煩,又辛苦。檢查前,須禁食、準備檢體;檢查時,醫師說什麼,就做什麼,做不好,被糾正,也不敢吭聲;檢查後,更焦慮,怕被檢查出什麼東西。然而,定期健康檢查有其必要,發現有問題,可儘快處理。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簡稱高教中心)接受教育部委託,負責大學評鑑工作,自95年起全面進行系所評鑑,以五年為一週期,至105年已完成第二週期評鑑。兩個週期的評鑑目的之中,與系所直接相關者:一是促進受評單位建立品質保證與改善機制,二是協助受評單位改進教學,發展特色(高教中心,民104)。顯然,教育部企圖透過大學系所評鑑,促使系所持續改善其教育品質。
大致上,系所評鑑的過程,係由受評單位準備自我評鑑報告書及佐證資料,並由高教中心聘請該學門的「專業同儕」擔任評鑑委員,進行系所自評資料審查及實地訪評,撰寫「實地訪評報告書」,認可「通過」、「待觀察或有條件通過」或「未通過」之初步結果,然後送高教中心依其行政程序,進行小組及委員會審議,再行報部備查、宣布評鑑結果,公告實地訪評報告書(http://www.heeact.org.tw)。
系所評鑑的實地訪評報告書是公開傳播的資料,適合採用文件內容分析法(documentary of content analysis)進行研究,且「循證研究」(evidance-based study)可降低個人偏見。因此,本文根據大學社會工作系所評鑑的「實地訪評報告書」,進行內容分析,歸納社會工作教育改善的重點,藉供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了解或參考。至於內容分析之進行,有幾個要點必須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