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55期 本土化、國際化與社會工作教育(2016年09月)

愛與正義:社會工作教育實踐社會工作價值的挑戰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意味著新自由主義戰勝社會主義而成為全球的主流意識形態,也因此快速促進經濟全球化。新自由主義對全球化的影響不只是在商業的經濟領域,更滲透至政治、社會、文化與教育各個領域,甚至各國的高等教育也逐漸商業化。現在進入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的學生幾乎已經是1990年以後才出生,這一輩子的年輕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呼吸新自由主義的空氣,從幼兒園到進入大學,他們身邊的長輩、老師、有意義的他人或大眾傳播媒體可能都是充滿新自由主義的想法。在耳濡目染的社會化之下,這些大學生可能抱持著個人主義的觀念,甚至責備那些接受政府與社會協助的人為福利依賴者。可是新自由主義的價值與社會工作的傳統價值有許多衝突之處,會讓許多資深的社會工作者感嘆,現在的社會工作已不再是她們當初熱情投入的社會工作,真有讓人不知為何而戰的失落。不過,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還是堅信教育是促成典範轉移這最重要的方式。當我們的學生生存在一個與社會工作理念矛盾的自由主義環境裡,社會工作教育者應該扮演改變的觸媒者角色。

社會工作概論教科書的前幾章都會寫到,「社會工作是一種科學也是一種藝術」,這句話許多社會工作者都耳熟能詳,只可惜教科書與教師大都缺少對大一新生詳細說明,多數學生也不知其真正的意義。個人並不反對這句話,但卻要強調,社會工作不只是科學與藝術,社會工作更是一種倫理學。在社會工作的專業化歷程中,一直努力邁向科學化乃是為了確保其專業地位。可是社會工作的本質不僅是掌握「實然面」的社會實體,更重要的是促進「應然面」的社會改革。而應然面的本質,讓社會工作更貼近倫理學遠勝於科學。多數人都同意社會工作的專業特色是「人在環境中」(person in environment, PIE),而且關係(relationship)是社會工作實務的核心議題。社會工作關心服務對象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和生活環境的關係。從關係的角度來看,社會工作是一種倫理學,社會工作不僅是科學想要探究人與社會的真相,更重要的是去追求亞里斯多德的道德哲學中那種繁榮興盛之幸福社會(eudaimonia)。亞里斯多德所謂的幸福並不是追求個人愉悅的「小確幸」,更是須兼顧家人、朋友、乃至全國同胞的福祉(高思謙譯,2006)。而關注「全國同胞的福祉」則是社會工作的傳統所堅持「社會」面向的改革,不僅是治療式的個人與家庭問題解決。

社會工作教育學生要啟發學生甚麼?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回到「社會工作是甚麼?」(What is social work?)國際間的社會工作界大約每隔十年就會依據時代環境的變化賦予社會工作新的定義。可惜的是國內社會工作圈似乎不太熱衷思考這個問題,將甚麼是社會工作視為理所當然。根據國際社會工作聯盟最新的全球社會工作定義(Global definition of social work)指出,「社會正義、人權、集體責任與尊重多元是社會工作的核心原則。」(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al Workers, 2014)過去幾次對於社會工作定義的修正中,唯一不變的就是社會正義的原則,這也是傳統社會工作所堅持的價值。

在早些年,只要聽到有人是做社會工作的,一般民眾最直接的反應是那個人一定「很有愛心」。可是社會工作圈內的人對民眾的反應並不是很滿意,總是要再三強調自己具有專業能力,而不是只有愛心。可是現在的情況似乎有點改變,在風險社會中許多風險難以預測與控制,由於血腥媒體的推波助瀾與組織領導者缺乏承擔,第一線社會工作者往往淪為「指責文化」(blame culture)的受害者。一旦保護性個案發生意外時,嗜血的媒體、莽撞的民代與膽怯的長官就經常指責社工,像是「冷血社工」或「社工是死人」等字眼。從「很有愛心」到「冷血社工」是很大的態度轉變,當然我不承認多數的社工是「冷血社工」,但也不否認有不少社工將社會工作當成只是一份工作,而缺乏社會工作的使命與價值。當社會工作失去「愛心」這個靈魂,社會工作也不過淪為職業工匠。

社會工作教育絕對不是在塑造一群技工,而是培養一批具有實踐智慧德行的行動者。本文嘗試探討新自由主義對社會工作教育產生哪些衝擊,以及在這樣的衝擊下,社會工作教育該如何從德行論的觀點堅持愛與正義的價值。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7/09/21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7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