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期 臺灣社區發展50年—回顧與前瞻(2016年06月)
社區發展對社區居民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臺灣的實證研究分析
自1965年「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將社區發展列為其七大項目之一,臺灣社區發展的推動迄今已逾半世紀,約在1965年之後的30年,歷經1968年的「社區發展工作綱要」(1983年修改為「社區發展工作綱領」)、1968年的「臺灣省社區發展八年計畫」(1972年改為十年計畫)、1981年的「臺灣省社區發展後續第一期五年計畫」、1986年的「臺灣省社區發展後續第二期五年計畫」、1991年再更名的「社區發展工作綱要」、以及1992年的「臺灣省現階段社區發展工作實施方案」之施行,在強調以基礎工程、生產福利及精神倫理等三項建設為主軸的前提下,已為社區發展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礎。
1990年代中期,因傳統的社區發展工作已到達一個瓶頸,在1995年的「全國社區發展會議」為社區工作開啟另一個發展的契機。隨著1996年5月的「加強推展社區工作實施方案」之公布,同年底提出的「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實施要點」讓「社會福利體系」與「社區發展工作」密切結合。約此同時,一股以文化建設為主的「社區(總體)營造」亦在政府高層的推動下開展出,讓臺灣的社區工作出現雙元的發展。2002年民進黨政府推出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之「鄉故鄉社區營造計畫」,以及2005年推出的「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讓臺灣的社區發展的更加多元且繽紛,其所推出的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保生態、環境景觀等六大面向,無非是欲藉由全面改造與提升社區,以打造一個安居樂業且高品質的健康社區。
社區發展有其過程目標,也有其結果目標。就過程而言,社區發展欲藉由「培力」(empowerment)來提升其社區能力(community capacity),以為社區奠定穩固的發展基礎;就結果而言,社區發展在於獲致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生活環境,以提升其居民的生活品質。歷經幾十年的發展,我們不禁好奇地想問:臺灣社區發展狀況如何?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如何?社區發展對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有何影響?本研究期能藉由實證研究解答前述的問題,並據以提出未來臺灣社區發展的相關建議,期能有助於社區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