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53期 建構長期照顧服務體系(2016年05月)

社會工作者協助中老年喪偶婦女適應途徑之探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超過人口7%的國家稱為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達14%稱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達20%稱為超高齡社會(hyper-aged society)。依照內政部最新統計資料,在2012年七月底為止,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11.33%(內政部統計處,2012),行政院經建會(2012)更指出,由於持續的低生育率、少子化,加上國人平均壽命的延長,預估到了2018年,我國將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推估到了2026年,臺灣更將走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將達20.63%;且預計在2060年,老年人口比率將高達39%,而我國國民年齡中位數也將高達57.4歲。

從以上資訊顯示,臺灣在未來將迅速成為全球最老的國家之一,僅略遜於南韓(行政院經建會,2012)。因此,老年人口的照護議題已不再只是老年人個人抑或是其家庭的照護議題,而是整個社會、國家,甚至是全世界都需正視的一項客觀事實。對社會工作者而言,老年人口也更是未來主要服務對象之一。

根據心理學的壓力量表發現,排行第一的就是喪偶之痛,壓力指數高達100分(ETtoday, 2012)。根據Homles & Rahe的研究發現,成人的生活以配偶死亡為最大壓力事件,臺灣其他研究也發現國人的壓力事件中,以配偶死亡壓力位居首位,可見配偶死亡的經驗不論中外,都是人類生活經驗中最大的壓力事件(引自孫敏華,2004)。與另一半邁入神聖的婚姻殿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每個人的想望,同時也是社會大眾耳熟能詳的婚約誓言。但當另一半因故、因病或是猝然的離開世間,對留下的配偶而言,是內心最深的辛酸與無奈。華人社會面對生死總是有許多的禁忌,更有避談生死的忌諱,於是,身處這特殊的文化脈絡中,喪偶便成為無法被理解的沉重包袱,所以這些喪偶者說不出口的哀傷與無法被理解的苦楚等,更彰顯喪偶者身心創傷值得被重視。

不論婚姻關係的品質如何,伴侶的死亡皆會對個人造成衝擊。大多數的人在經歷喪偶後,會驚覺生命的脆弱及死亡的無常,讓生存者難以釋懷,甚至拒絕接受亡者已逝的事實,這都是正常的悲傷反應。伍育英(2010)指出喪偶是個人一生中最重大的失落與創痛事件,它使得喪偶者舊有的世界全然崩解,引發許多生理、心理與社會層面的悲傷反應,甚至挑戰喪偶者的生命意義與生存價值。筆者的父親於兩年前因急性心肌梗塞而猝死,享壽六十三歲。傳統婦女以夫為天,對筆者的母親而言,她不僅是失去了丈夫,更失去了從年少以來便一直仰賴的寬闊天地,從此她的世界如同崩塌般,頓失依靠。

臨床上常見喪偶者因伴侶死亡引起過度悲傷,整個人陷入憂鬱深淵,腦海裡盡是極端絕望的念頭,甚至開始不吃不喝,覺得活著沒有意義,不斷有想要跟隨亡者一同死去的念頭。這些狀況總讓看在眼裡的親友們心疼不捨,對亡者傷逝感到難過的同時,也擔心未亡人的身心健康,卻又無能為力(陳采熏,無日期)。一名65歲喪偶婦女,日前疑似因心肌梗塞被送急診,初步診斷為急性冠心症,但經過詳細檢查才發現其罹患的是少見的「章魚壺心肌病變」。此病症通常是患者極度傷心、遭逢壓力、驚嚇或疼痛時,造成血液輸出量減少,而發生類似急性心肌梗塞症狀;由於病患約有6成因遭逢巨變導致,因此又被稱做「心碎症候群」(ETtoday, 2012)。筆者的母親雖不至不吃不喝,但在服喪期間仍是吃少、睡少,雖故作堅強卻總是隱忍不了眼淚的湧出。

據內政部統計處(2012)調查顯示我國男性零歲平均餘命低於女性零歲平均餘命,可知女性較男性存活較久,再加上結婚年齡多為男長於女的社會規範所影響,使得中老年婦女成為寡婦的機率比男性成為鰥夫的機會高許多。以內政部統計年報(2012)中,15歲以上女性喪偶人數994,715人是男性喪偶人數的4.2倍。若對照內政部於100年針對婦女生活狀況調查結果,55至64歲婦女喪偶比率比45至54歲婦女比率高(內政部統計處,2011),顯示婦女年齡增加,其配偶死亡機率愈大。因此,由以上數據可瞭解調查中老年喪偶女性與為之訂定處遇方案實有其必要。

與另一半白頭偕老是所有夫妻的盼望,不過世事難料,萬一人生的路途,夫妻因為死亡只能走到半途,這恐怕會讓人十分心痛,那種空虛感也是別人無法體會的。2010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6月23日定為「國際喪偶婦女日」,旨在推動國際社會關注喪偶婦女及其子女的權利。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更在2011年6月23日首個國際喪偶婦女日指出,應通過提高喪偶婦女社會地位,在緊急時刻給予其所需的幫助,以盡量減少親人死亡帶給其的痛苦。也有利於提高婦女全面、公平地參與社會事務,同時也助於消除貧困、促進世界和平(新華新聞,2011)。

那麼中老年喪偶婦女的需要是什麼?對於丈夫的逝世對其人生又造成什麼影響?如何才能協助中老年喪偶婦女走出喪偶陰霾?筆者希望透過此文,能了解與分析臺灣中老年喪偶婦女之身心歷程並為之規劃適宜之處遇方案。透過此文,未來社會工作者在面對中老年喪偶婦女之案主或其家庭時,能對中老年喪偶婦女的身心歷程有基礎認識,也能為其規劃適宜之處遇方案。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7/05/08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45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