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期 企業公民與社會責任(2015年12月)
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意涵之探討
臺灣近年爆發多件塑化劑、黑心毒油等食品安全問題,使得社會人心惶惶,對企業失去信心,也對政府把關能力疑慮,巨大的集體焦慮與恐慌,在於對多數人而言,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柴米油鹽等是生活小事,卻也會是攸關民生福祉的國家大事。處在現代工商社會中,人人日常需求,無不高度地依賴著商業制度細密分工,從個人購買消費行為或上下游廠商原物料供應鏈供應,全需要經由市場之供給與交換取得,人們也依賴勞動市場雇傭關係來賺取薪資、養家活口。這樣綿密供需關係裏,發生極少數「利之所趨」不良企業之惡性作為,便可能帶來如「蝴蝶效應」般的連鎖影響;例如,食安問題使消費者喪失信心,逐漸對基本民生物資疑慮而降低購買,連帶引發相關產業因而可能經營困難而失去利基,或營運策略以關廠歇業與裁員方式來減少成本,一旦企業減少雇用就又會降低了就業機會而造成失業,種種問題連動結果,對社會與經濟影響至鉅,若民心思變對政府能力質疑,亦有可能產生政治危機。
再者,隨經濟全球化商業模式,大型跨國企業也發生了諸多商業醜聞、金融弊案、勞資衝突、環境污染、血汗工廠等事件,造成國際社會嚴重的問題與衝擊,因此,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UNCTA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歐盟等國際組織,均開始積極倡議「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希望透過制訂準則,建立共同的目標與願景(顏國端,2009)。因此,時至今日,我們可以說「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課題,更已被視為國際的眾人之事了。
當然,人們體認到重塑企業倫理的重要,若只是為了消極防制企業弊端,實仍不足,如能立於「企業公民責任」之宏觀思維,思考企業運作的核心價值,從全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作邏輯中,探討企業的商業行為在「利」與「義」之間如何平衡並創造新思維,或許將更加重要。故本文目的主要在嘗試釐清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意涵,並整理國際組織所提出兼顧企業與社會目標的建議,並略檢視臺灣推動的現況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