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期 企業公民與社會責任(2015年12月)
日本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的合作關係之初探
近年來,在全球化趨勢和資訊環境科技快速變遷下,單靠政府單一部門已經難以解決複雜、多元的社會問題。受到資源有限性認知的影響,無論是政府部門、非營利部門或是企業部門都體認到本身是處在一個複雜、綿密的社會環境網絡中,唯有改變傳統單一部門獨立存在的關係,藉由各部門彼此共同協力,整合相關資源,才能共創雙贏。在此背景下,隨著社會成熟化與價值觀的多樣化,傳統評價企業部門貢獻之指標,如生產廉價商品、提供商業服務,獲取利潤等經濟性指標已無法滿足社會大眾對企業的期待,環境保護、殘障者雇用、男女平等、企業倫理、資訊公開等社會性指標(山中千花,2004:220),更被視為是評價現代企業良莠的重要關鍵。故長期以來被視為是非營利組織監督的對象,甚至與其處於對立的緊張關係之民間企業,也開始思考嘗試與非營利組織合作,以達到善盡企業的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ly Responsibility, CSR)之目的。
另一方面,就非營利組織而言,與企業合作的意願會日趨升高,主要的原因在於受到經濟不景氣和政府財務艱困的影響,以及來自社會大眾的捐款和政府的補助日益減少。受到此種衝擊,非營利組織不得不改變傳統保守的思維與經營方式,積極尋求因應之道,除了師法企業途徑推動事業化以另闢財源外,也嘗試和企業合作,除了可以爭取較多的資源外,還能學習企業經營管理的技巧、創新並提升組織效率。
然而,非營利組織與企業間的合作關係並未如想像中成熟。檢閱相關文獻發現,在臺灣,或許是受限於無論是非營利組織或企業任何一方,都因考量公開合作對象會造成組織日後的經營困擾,而不願承認合作關係或協助接受研究,致使此議題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論層面的探討階段,不僅缺乏大規模的全國性調查研究,也欠缺本土的實證個案,進而影響對現況的瞭解與研究成果的累積。相形之下,日本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的合作關係則顯得較為成熟與公開,在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觀念之下,企業紛紛尋求與非營利組織合作的契機(為何僅強調大型企業,其他中型、小型企業與NPO的合作情形不多嗎?),不但期望藉此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更能為企業帶來創新的服務與商機。
不過,即便如此,相較於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協力議題探討之廣與深,有關日本企業和非營利組織合作的研究無論在質或量方面還是僅屬於發展階段,仍有加強的空間(津田秀和,2013:104)。若根據日本經濟團體連合會(2012)所公布的『2011年度社會貢獻活動實績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有75%的企業曾經接觸過非營利組織,但實際有合作經驗的企業卻只有52%,其中又以捐款和物資提供為最多,占59%。此調查結果意味著,雖然多數企業普遍了解非營利組織存在的重要性,但實際上雙方真正有建立合作關係者仍僅有半數,而且多數的合作關係僅止於建立在企業單方面的經濟援助,而非雙向合作。因此,作者認為,如何強化非營利組織與企業間的合作關係實有討論之必要。
基於上述,在本文中首先整理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合作的誘因與類型;其次,以日本為例,來觀察該國企業與非營利組織間互動關係之演變;接著,藉由次級資料分析來瞭解該國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合作的概況,進而介紹兩則合作的成功案例;最後透過日本經驗反思我國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的關係。作者期望能藉由此文,提供今後我國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在建構合作關係時之參考與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