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51期 當代貧窮現象之結構性解析與政策新思維(2015年09月)

我國社會救助之推動與展望

貧窮問題,是古今中外每一個政府都必須面對解決的課題,這也是社會救助(social assistance)或公共救助(public assistance)的由來及其意義。隨著環境的變遷,世界各國普遍正視社會安全機制在整體國家建設中所扮演的角色。社會經濟安全體系之建構,應以社會保險為主,社會津貼為輔,社會救助為最後一道防線,社會救助提供國民基本的所得安全保障,因此被視為社會安全網重要環節之一。

為使貧病、孤苦無依或生活陷入急困者獲得妥適之照顧並減緩所得差距擴大,我國社會救助法自69年制定實施,向來秉持「主動關懷,尊重需求,協助自立」原則,辦理各項社會救助措施,以保障國民基本生活水準。社會救助法公布實施後歷經9次修正,擴大救助對象、加強照顧弱勢民眾、提升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家庭經濟能力及生活水準,且照顧家戶及人數逐年增加,103年趨於穩定。

社會救助之目的,在於照顧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及救助遭受急難或災害者,協助其自立,期確實保障弱勢民眾基本生活水準,並定期檢討社會救助規定,加強與失業給付及福利服務體系間的結合,確保需要的人口得到適切的救助,維持其基本生存,以進一步積極協助其脫貧回歸主流社會。

近年來家庭型態趨於多元、貧富差距擴大,導致新貧、近貧人口增加,政府以持續修正社會救助制度,妥善規劃防貧、救貧、脫貧之相關工作,並消除致貧因素,來建立最佳功能之社會安全網,同時強調社會救助與福利服務間之互補關係,落實個別福利人口與其家庭各項基本生活需求之保障。然而政府與民間是合作伙伴,無論個人、團體、企業及政府等,均能協同共進,建立發展性的社會救助制度,使國民的基本生存權及社會權得到應有的保障,提供民眾全方位的服務,並開創祥和溫馨社會,達到「服務貼心、民眾安心、生活放心」的目標。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6/09/23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67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