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51期 當代貧窮現象之結構性解析與政策新思維(2015年09月)

由貧窮至生活品質的衡量:主客觀的建構方法

國際上常用的貧窮測量指標常以所得作為衡量標準。如盧森堡所得研究(Luxembourg Income Study,簡稱LIS)常以中位所得的1/2作為跨國貧窮比較的標準。台灣貧窮研究也常以所得作為唯一的衡量指標,如王德睦、呂朝賢、何華欽(2003)所建立的貧窮門檻,以家戶所得來評估貧窮與否。然而所得匱乏只能呈現單面向的貧窮(unidimensional poverty)狀態,無法呈現其他生活面向的樣貌。因此如何在研究中呈現貧窮的多元面向,多元貧窮(multidimensional poverty)成為新研究發展的趨勢。王德睦、何華欽、呂朝賢(2005)以貧窮發生率、強度與不均度三個指標,來呈現貧窮的多元樣貌,是國內多元貧窮測量的代表作。本文承繼多元貧窮的思考,目的在於加入生活品質元素的測量,增加貧窮測量的廣度,進而建構一個能考慮到貧窮匱乏、亦能關照到主客觀生活品質的建構方式。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6/09/23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9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