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51期 當代貧窮現象之結構性解析與政策新思維(2015年09月)

生活圈、社會資本與貧窮

傳統上,一般都以經濟發展解決貧窮問題。然而,最近世界銀行認為不能單靠經濟援助對抗貧窮;相反地,無論在宏觀(如國家)或微觀(如社區或個人)的層面上都可發現社會資本對貧窮的影響,這在研究及實務上亦有其成果,因此,營造社會資本才能根治貧窮問題(Grootaert and van Bastelaer, 2002; Isham, Kelly, and Ramasmamy, 2002; Saegert, Thompson and Warren, 2001)。社會資本理論強調微觀與宏觀過程的連結,這和社會工作環境中的個人觀點(person-in-environment perspective)相一致(Osterling, 2007: 125)。

既然社會資本對貧窮的影響如此重要,在文獻上大力說明社會資本而廣為人知的就屬Putnam了。他在獨自打保齡(Bowling Alone)(Putnam, 2011)一書中,認為網絡(networks)、規範(norm)與誠信(trust)是構成社會資本的三大要素。在該書中,作者認為社會網絡影響社區的興衰,因此,社會資本/網絡對貧窮有重大影響力。

雖然近二、三十年來,有關社會資本/網絡的研究已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主流之一,其應用層面也相當廣泛。社會科學各領域(如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人類學等)使用社會資本解釋種種廣泛的問題,其範圍從大規模的問題如國家經濟發展到民主的興衰,到小規模的議題如各種社會問題對鄰閭的影響等(Osterling, 2007: 125),都是社會資本論述的議題。例如,對於企業的研究(Numazaki, 1986),或是社會學的研究(Lin, 2001),都屬於社會資本研究的主題之一。

雖然,社會資本的研究應用層面廣泛,但運用社會資本探討貧窮議題卻是晚近的事(Osterling, 2007; Wolf, 2007),臺灣也不例外。長久以來,臺灣對於貧窮議題的探討較著重於致貧因素、家庭結構、貧窮線及社會救助等的探討,但對社會網絡/資本的議題對貧窮的影響著墨並不多(萬育維、施教裕,1993;李孟修,1993;吳寧遠,1994﹔陳心怡,2004)。

本文首先說明在生活圈中社會資本的重要性,接著指出最近有關社會資本對貧窮影響的研究。由於國內這方面的研究並不多,故引述文獻以國外為主,最後為結論。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6/09/23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92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