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51期 當代貧窮現象之結構性解析與政策新思維(2015年09月)

淺析綜合所得稅的租稅不平等與社會不公

挾著涓滴效應(trickle-down effect)的新自由主義,透過全球化的經貿擴張創造了經濟榮景,但獲利配置結果卻造成全球所得分配漸趨倒L型,少數人掌控更多的財富,而貧窮人口則與日俱增。根據國際扶貧組織「樂施會」(OXFAM)的推估,全球前1%富豪的財富總和,已從2009年占全球總財富的44%成長到2014年的48%,剩下52%財富之中,46%是由前20%的其餘富人所掌握,而最後的6%才由全球80%的人所共有。樂施會同時預估在2016年之前,全球五成以上的財富將由為數1%的超級富豪所掌控,其資產總數將超過全球99%人口的總合。

「We are the 99%」已成為全球反抗分配不公的共同代名詞。此刻的臺灣,分配不均同樣是社會爭議的源頭之一。面對貧窮差距久居民怨排行榜之首,政府一貫以家庭收支調查的大島指數(Oshima index)作為回應基礎,如馬英九總統即曾援引2013年五等分差距倍數資料,強調「前20%與後20%的差距為4.08倍,在全世界是非常低的」。依此說法,我國的均富程度足已堪稱全球典範,而社會大眾對貧富差距與稅制的不滿,似乎只是「集體被害妄想」的作祟。事實真是如此?

政府主張計算所得差距應以家庭收支調查為準,但僅以大島指數論證臺灣是均富之島的說服力卻不免薄弱。因為僅以所得五等分位比較,無法判斷財富是否出現向少數集中的趨勢,而收支調查納計政府移轉及社會保險受益,亦難以顯示原始所得原貌,況且當前政府主要是依賴社會福利而非租稅進行移轉收支,以2013年為例,政府移轉收支前的家庭所得差距倍數為7.53倍,經移轉成效後降為6.04倍,其中社會福利的移轉收入使得差距減少1.31倍,而直接稅及規費的移轉支出僅減少0.14倍,顯示租稅政策的所得重分配效果極為有限,而龐大的社福支出卻又是舉債因應,所謂的重分配效果只是債務世代遞延的假象。

財政困境與稅制不公肇因於「一雙看不見的手」的交互作用,一手是資本主義的巿場思維,另一隻手則是政治的選擇性干預。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里茲在《不公平的代價》一書中明白指出,「儘管巿場的力量影響分配不均的程度,但是政府的政策卻會塑造那些巿場力量」。政策是政治的專屬舞臺,對特定對象的偏好,不斷降低富人的稅負,意味著財富累積加速與分配不均擴大,而失序的分配與失靈的稅制即為制度弊病的一體兩面。因此本文以財政部綜合所得稅統計專冊為本,整理歷年的綜合所得、應繳稅額與各項所得扣抵資料,藉以分析政治偏好下的稅制不平等與社會分配的不正義。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6/09/23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434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