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50期 身心障礙福利新制(2015年06月)

邁向多元化、去標籤化的食物銀行

臺灣食物銀行的發展,近來備受矚目,有越來越多縣市、鄉鎮政府創立了食物銀行或物資銀行,民間社福團體也積極推動成立食物銀行,並在2014年八月成立了食物銀行『馨』聯盟。而有關食物銀行的報導,也有越來越受新聞媒體矚目之趨勢,立法院也計畫在社會救助法中增列食物銀行專章,有關食物銀行的發展,已成為近來臺灣社會關注之重要議題。

然而目前對於食物銀行的定位與服務內容,學術界討論仍不多見,有諸多問題有待進一步釐清,例如:臺灣食物銀行受益對象應該以低收入戶還是邊緣戶為主?食物銀行之主要目的是救急還是救窮?應以提供食物還是物資為主?臺灣適合提供哪類食物或物資?食物與物資透過哪種方式提供給案主?更重要的,除食物或物資之外,食物銀行還可以做什麼?

面對這一連串問題,牽涉到社會福利意識型態、資源分配、服務輸送等問題,也許沒有單一答案,但所謂『他山之石,可以供錯』,先進國家發展經驗可以提供我們參考;檢討先進國家將近半個世紀食物銀行發展歷程與服務模式,有助於為我們找到臺灣發展的定位並釐清我國政府應扮演之角色。本文根據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方法,首先簡要介紹歐美食物銀行的發展歷程,並分析食物銀行近年來之所以備受矚目的社會福利脈絡,接著分析食物銀行的各總類型,以作為未來我國發展食物銀行之參考。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6/06/28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69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