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48期 全球化的社會福利衝擊(2014年12月)

我國外籍人士福利制度之初探

全球化之發展帶動了人力「移動性(mobility)」的高度提升。除了重大公共工程及其他重要生產行業所需求之底層外籍勞工之外,各國為強化其國際人力競爭之優勢,莫不祭出優惠措施積極進行人才延攬之工作。使得白領及藍領雙元層級的外籍人士之穿流,皆產生了高度的流動。特別是全球面臨「少子女化」危機之國家,除可藉此引進國內日趨減少的專業技術與高階經營管理人才之外;同時期待引入人力可為國內產業發展之規劃帶來創新之思維。過去我國外籍人士福利的推動,係從營造友善國際生活環境的政策思維,來進行相關的規劃與執行。

外籍人士來臺工作,除應思考如何吸引之制度誘因和社會福利資源排他性之間應如何平衡之外;外籍人士的流動態樣相當多元,然因各國福利制度之規劃,具有排他性與稀少性之程度差異,多數並非境內所有人士得以一體適用。所以在公平性與政策誘因的考量下,如何有效整合外籍人士福利措施,以營造更友善和公平的國際環境與人權;同時吸引國際人才的流入,將是未來規劃外籍人士社會保障亟需思考的重要面向。另一方面,在跨國移動就業日益頻繁之際,協議避免雙重投保社會保險的負擔,也是目前各國重要的策略(藍科正、吳啟新、馬財專,2013)。

國內早於1960年代鼓勵外商投資以來,即有少數外國專業人員來臺工作。直至1992年就業服務法確立之後,行政院才正式開放外籍勞工來臺工作。自1994年「南向政策」以來,政府鼓勵臺商到東南亞投資,帶動了貿易版圖的拓展,也逐漸形成「婚姻移民」(marriage migrant)現象。截至2014年2月底國內聘僱之外籍勞工共有49萬2,444人,外國專業人員有效聘僱許可2萬7,057人次,可得知目前在臺之外籍工作者業已超過50萬人;白領中以專門性技術性工作者最多,擁有大專以上學歷者占83.9%,大多集中在北部區域。外籍勞工中以印尼籍人數最多,占43.9%,越南籍居次,占25.2%;近十年外籍工作者之人數變化見下表1。整體而言,外籍勞工的發展趨勢如下:(一)產業外勞人數成長趨緩;社福外勞人數持續微幅成長;(二)社福外勞部分,印尼籍持續成長,菲律賓籍成長趨緩;泰國與越南籍人數則呈減少趨勢。就其對國內就業市場產生衝擊之研究顯示,對女性就業可能有些微之正面影響(成之約、辛炳隆與劉黃麗娟,2002;劉玉蘭、謝佳宜,2004),對國內看護工的工作機會則排擠效果有限(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09;李宜、李誠、辛炳隆、王素彎,2009)。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6/01/11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9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