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47期 社會工作職場安全(2014年09月)

醫務社工遭受暴力後復原歷程之述說分析

2007年服務於中部地區某公立醫院,擔任醫院社工部門主管,兼任醫院危機小組執行秘書,擔負醫療爭議案件之個案管理者,10月3日上午受臺中市政府社會處之邀,出席一場個案討論會,會中討論於服務醫院生產之無國籍嬰兒(逾期居留大陸籍婦女與本國籍男子同居產子)強制領養及委託安置的相關事宜,本案亦為與醫院醫療爭議案件(案母產程中休克,急救後恢復生命徵象,但案主疑有發展遲緩之虞,質疑醫療疏失),出席個案討論會議的家屬有案主生父及案姨(案母妹妹,原籍大陸,已取得本國籍身分),由於案主自三月份出生後即未取得身分,亦未辦理戶口登記,影響其權益及賡續資源之使用。

會中各方積極鼓勵生父領養案主以取得身分,但因案主發展遲緩徵狀明顯,生父頗感壓力,且自案主出生後,案姨及透過多元管道向院方質疑醫療過程,並提出具體賠償要件,雙方對於醫療處置認知歧異,於會議前並未產生共識,因家屬對院方未有具體回應耿耿於懷,且領養後需承擔照顧案母及案子的壓力,讓二位家屬情緒幾經失控,多次於會中對筆者咆哮,最後在社會處允諾協助安置的前提下,順利結束會議。會後禮貌性向社會處長寒暄,剛鬆開社會處長溫暖的手掌,在毫無心理防備下遭案姨從左眼角重毆一拳,當場眼鏡應聲落下,眼冒金星,一陣昏炫...事發突然,在來不及反應下,本能性的選擇安全的方式保護自己,稍事休息後,順利在一同與會醫院同仁保護下,全身而退離開現場返回醫院。

蔡佳容、潘淑滿(2010)研究六位家庭暴力防治工作社工員遭受暴力威脅的經驗發現,社會工作人員在遭受暴力威脅經驗之後能順利的調適,產生正向積極想法因應工作中的暴力威脅風險,那麼社會工作生涯不會受到暴力威脅事件影響而中斷,反而有延續的可能性。復原力(resilience)或稱為韌力是指在逆境中重新恢復的能力(林萬億,2011),常欣怡、宋麗玉(2007)認為復原力的概念是由個人和環境兩者的相互影響,並從相關文獻中歸納出個體暴露在高危險或重大危機的環境下,能克服困難並有良好適應作為復原力的指標。在執行專業工作中遭遇暴力事件,受傷的,不僅是身體的傷痛及心靈的委屈,更包括對社會工作的助人關係,以及在關係中信任與尊重的瓦解。或許因為「知易行難」,當助人者成為被助者時,最辛苦的莫過於將助人的經驗、知識與技術,轉化成自助的歷程。

本文是透過筆者親身經歷案主暴力事件經驗後,以自我敘說的方式,分析遭遇此事件後復原與行動歷程。敘說(narrative)是一種以故事形式說出、寫出呈現個案的生命歷程。敘說者的「敘說」其有其主觀性與目的性,敘說者在敘述自身生命中發生之事件時,其經驗是有別於一般大眾的經驗,它蘊含自身的情緒、思維和詮釋,來論述所過到的事,而這樣的訊息其有特殊及可供他人參考價值的(Chase, 2005)。搜尋國內文獻,並未有探討社工遭遇重大危機事件後的復原歷程的實務研究。本文筆者身兼個案與助人者的角色,透過反身關照、自我覺察及經驗省思的歷程,檢視社會工作者遭遇重大危機事件後的復原經驗。其分析結果除提供社會工作實務作為陪伴、協助與支持遭遇創傷社會工作者之參考外,並提供發展以復原力為基礎的社會工作督導模式之參考。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5/10/06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7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