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46期 青年議題(2014年06月)

年輕社工的國際交流機會:以參與CIF方案的經驗為例

社會工作教育一向重視教學和實務情境的結合,教育者在實踐教學過程也被提醒應該有幾個層次,首先要清楚學生的需求;其次是聯結學生與學習過程;再者是於學習過程有耐心地排除學生任何的困擾;同時要表達對學生充滿信心與期待,以鼓勵學生學習(Anastas, 2010)。在臺灣,有關貧窮、勞動階級、性別、性傾向、身心障礙、多元家庭等課題,在臺灣的社工教育中較少被關切;倘若社會工作課程設計是在回應社會變遷與需求,重拾社會工作應有的社會正義價值則是社會工作教育必須面對的挑戰和回應。(林萬億,2010)。

在社工教育者的經驗中也發現,目前社工教育對學生具多元文化能力的要求甚高,然臺灣的社工學生普遍較缺乏與不同族群接觸經驗,且對於多元文化生活體驗不足,同儕中多元性也較不突顯;再者,發現教學過程中的難題,在於理論與實務的結合說明;以及提供學生,體驗自身價值與偏誤的機會等等(游美貴,2012)。這些都提醒社工教育,現今的社會工作需要改變和建構它的課程,以協助這些未來的實務工作者,有好的準備和能力去面對一個全球化的世界(Polack, 2004)。因此,社工教育在臺灣的大學推動國際化政策的過程,也越來越多的大學社工相關科系推動海外實習或機構見習;提供學生在求學階段,有跨國際學習及和異文化接觸的機會。國內外的研究也指出,社工教育提供國際學習的機會,有利於學生的學習;這些包括文化覺察、專業性、自信、溝通和人際技巧(游美貴,2012; Lindsey, 2005; Crisp, 2009; Pechak & Thompson, 2009)。

然而,學生還未有從事社會工作經驗,就有海外實習的機會;但是正在從事社會工作的實務工作夥伴呢?過去只要有國際參訪的機會,幾乎都是提供給督導層級以上者有出國的機會,那麼有熱情及憧憬的年輕社工呢?現今又有多少年輕社工可以有國際交流的機會呢?還有到底實務工作者是否有必要跨國際的經驗嗎?上述的問題,都亟待解答。就像有句話常說 “思考全球化,行動在地化” (hinking globally, acting locally),也提醒社會工作需要覺察到社會的變遷;同時社工應該要理解,目前全球都在為因全球化所帶來的經濟不平等而努力,當然社工也不例外(Barbera, 2006)。

以現今社會工作的服務使用者,早已經跨國境的移動,從這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社工可能會需要與不同國家的夥伴一起工作,例如婚姻移民、移工服務、難民服務、反人口販運和反性剝削等等的工作(Healy, 2008)。這些工作不僅要在自己國家與這些服務群體工作,更需要跨國境了解這些對象在其母國的處境、遭遇及遷徙的過程等等,以求能提供整體性的介入服務(Hugman, Moosa-Mitha & Moyo, 2010)。社會工作專業應該要反思,同樣的情形,在不同的國度會有不同的情形作為(Gray & Webb, 2007)。在臺灣,具多元文化背景的對象,早已成為社工的服務對象。不過有研究顯示,臺灣社工人員從事新移民服務前,自認多元文化生活經驗不足,感受到工作上所需文化能力,除增加專業工作者對於文化概念的知識外,也包含清楚知道文化有關的觀念,如刻版化印象、種族主義、階級主義和性別主義等等(游美貴,2009)。所以,實務社工若能有國際交流的機會,似乎有助於實務工作的推展。

綜合上述,過去只有少部分的研究關注,實務社工接受國際教育的挑戰和優點(Evans, Huxley & Munroe, 2006; Hussein, Manthorpe, & Stevens, 2010);在臺灣也很少有相關的研究探討實務社工的國際交流的議題。因此,本文主要是探討如何促進實務社工的國際交流,尤其是年輕社工;另外也分享實際參與國際方案的經驗和反思,期待可以開啟更多年輕實務工作夥伴與國際交流的機會。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5/06/26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86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