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期 青年議題(2014年06月)
青年物質濫用趨勢與處遇觀點
物質濫用通常始於青春期,而在成人期達到高峰(楊士隆、吳志揚、李宗憲,2010; Chen, Balan, & Price, 2012)。物質濫用的結果不僅危害個人健康,也容易造成個人的社會角色功能與家庭關係損傷,甚者引發財務危機與犯罪議題,因此物質濫用是國際公認的重要公共健康與犯罪議題。因為物質濫用的預防與處遇牽涉到生理、心理與社會環境層面,因此跨專業的合作與服務整合是必要的。以美國為例,不僅每年投入鉅額研究經費在物質濫用相關議題上,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NIDA也提供多元訓練機會,支持有心投入物質濫用研究或實務工作者取得不同層級的學位。這其中包含社工、社會學、心理、人類學、生物、醫學等不同專業背景。
近年來臺灣的物質濫用有年輕化以及惡化的趨勢,尤其以菸、酒、檳榔、安非他命以及愷/K他命為主。酒駕肇事或是因為K他命吸食過度導致需要長期包尿布,吸毒進而販毒甚至有殺人或是自殺的新聞並不少見。教育、醫療與司法單位無不傾盡心力以期阻擋這波物質濫用的擴散。紫錐花運動是目前最具代表性也是曝光率極高的校園反毒行動。相關助人專業更是在這幾年加強提供物質或是毒品濫用的專精訓練。例如: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在這幾年陸續舉辦藥酒癮社會工作人員分級訓練課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在2013年舉辦「校園的少年毒品濫用預防方案」研討會、臺灣成癮科學學會與國衛院連續幾年合辦臺灣成癮醫療臨床和研究訓練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後者原來只開放給醫師參與受訓,從第三屆開始開放給非醫療專業背景的臨床與研究人員參加,此訓練不僅增進各專業服務成癮者與家屬的相關知識之外,也促進跨專業相互交流與合作。
筆者有幸分別在美國與臺灣參與物質濫用研究訓練與研習課程,且曾有機會服務有物質濫用困擾之個案與家屬,這些經驗除了讓筆者感受到不同專業人員投身此領域的熱誠之外,也深感青年物質濫用問題的嚴重化,極需更多人重視此議題,並且投入此領域的研究與實務工作。希望透過本文發揮拋磚引玉的功效,除了將物質濫用議題介紹給更多讀者認識之外,也能作為有志投入此領域者的入門文獻參考。本文將依序簡要介紹:物質濫用定義、臺灣物質濫用的趨勢,進而討論與物質濫用相關的因素與處遇模式。考量篇幅限制,無法逐一細項討論各類物質濫用問題,因此以臺灣與美國青年常用之菸、酒、K他命或安非他命等物質,也是所謂的入門藥物(gateway drug)為主要舉例。這些相對輕微有害的物質比海洛因等毒品更容易取得,也因此常為青年所使用。然而,越年輕開始使用這些物質,不僅影響大腦認知發展,往往也提高個體在後期使用嚴重有害性毒品的機會(Hanson et al., 2011),因此需要特別重視。此外,考量處遇模式文獻廣泛,有效性議題也牽涉到諸多因素(有興趣者可以參考Adamson et al., 2009; Dutra et al., 2008; Lee & Rawson, 2008),本文雖然無法逐一深入討論,但是會針對幾個常見與重要的物質濫用觀點進行簡介,以提供給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瞭解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