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46期 青年議題(2014年06月)

臺灣「飛特族」青年就業變遷之研究

日本約在1990年代以後,社會上出現許多從學校畢業後的青年,為了「理想」而遊走職場,只在缺錢或有需要的時候,才到便利商店、餐廳或是加油站打工,但卻不願意投入正式工作的職場邊緣人。日本社會稱這群對於生涯規劃消極而缺乏堅持力的自由工作者叫「飛特族」(Freeter)。這群青年試圖打破日本終身雇用制度,不願和他們父母一樣,終身在大企業中領固定薪水以至退休,但又因為兼職工作不穩定,使得飛特族經常經濟拮据、收入不足、無法消費,甚至無法繳稅貢獻國家社會。日本三菱銀行集團UFJ機構曾發佈「飛特族人口對於經濟影響之長期預測試算」一文,指出2003年飛特族現象導致日本全國個人消費金額減少新臺幣2.2兆元(約折合日幣8.8兆元),而飛特族的納稅額,只有正職員工的五分之一;本來應該扛起社會保險大旗的青年,因為不能自立,反而要接受上一代的照顧,這對於經歷長期經濟不景氣的日本來說,猶如落井下石(黃亞琪,2007)。而Newby等人(2009, p.65)引用日本官方資料顯示,日本在1997至2001年期間,高等教育初入職場的畢業生即有85.9%投入臨時性或不穩定的工作中。而梁玉方和林昭慧(2003)在引介日本飛特族現象時,則指出日本官方估計,飛特族已占15到34歲人口的五分之一,而且這項數據再扣除家庭照顧者及學生後,人數即有400萬人,因而飛特族現象已引發日本各界的重視和擔憂。

「飛特族」概念在臺灣最早的討論,主要來自新聞媒體與雜誌,其中自由時報91年3月11日「粉領族理財術」中即有報導,此外中正大學勞工關係系衛民教授於同年11月1日,也曾在中央日報發表「飛特族-日本年輕的自由工作者」一文作介紹;而就業情報雜誌也曾於92年1月規劃「日本新人類 喪失青雲之志」做專題報導。之後也陸續受到我國政界的重視,如立法院長王金平即於95年12月,在正修大學以「舞動人生」為題,鼓勵大學生努力學習,同時也指出社會出現許多新名詞,包括抗壓性不足的「草莓族」、畢業後不工作在家花父母錢的「啃老族」、不求發展只打工兼職的「飛特族」等,可看出年輕一代對未來的恐慌,也因此鼓勵年輕人要把握當下、充實內涵,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王紀青,2006)。

臺灣將Freeter譯成「飛特族」,指的是這群青年「飛揚而特別」,表面上看似自由無拘束,但實質上也引發各界的擔憂,因為臺灣「飛特族」多半沒有足夠應付社會變遷的能力,最後大多數「飛特族」可能將會因年輕時追求一時的快樂,老年時就必須付出孤寂與貧苦的代價(梁玉芳和林昭慧,2003)。尤其「工作」對於生涯發展而言,是一個極重要的過程,也是生活中經濟的主要來源,但飛特族一心想要追求無拘無束的自由享樂生活,不長期投入工作,長久下來不但可能降低自己在職場上的競爭力,影響到個人的生涯發展,也可能使得國家社會的人力資源產生浪費與閒置;因此這不僅是攸關個人的選擇,更是與國家社會未來發展高度關聯,而需要更多的學術分析與政策回應。有鑑於此,本研究擬運用我國「人力資源運用調查」資料進行探索性的實證分析,以了解我國飛特族青年的就業現象,如推估其在勞動市場中的數量、變遷以及相關人口與工作特徵,並就分析所得提出對青年就業之政策建議。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5/06/26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91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