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46期 青年議題(2014年06月)

臺灣青年失業:趨勢與成因的考察

「青年失業」遠在上世紀1980年初期就引起不少學者與國際組織的高度關注,包括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歐盟(EU)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都分別將青年失業衍生的相關主題排上政治議程,並且制訂一系列的因應政策(劉梅君、劉侑學,2011:44-48;Lahusen, Schulz and Graziano, 2013: 300),也同時反映出問題本身的嚴重程度。事實上,自1990年代初期,全球勞動生產力與國內生產總值(GDP)雖然持續穩定成長 ,卻缺少產生相對的就業機會,無工作的經濟成長成為當前資本主義發展的特徵,所以時下青年處在的現實環境是全球就業機會增加趨緩、失業率上升、低度就業以及理想破滅(disillusionment)的困境(ILO, 2006a: 1)。根據國際勞工組織2006年公布的「全球青年就業趨勢」(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for Youth)中指出,在1995年到2005年間,青年(15-24歲)失業人口從7,400萬人躍升至8,500萬人,增幅達到14.8%(ILO, 2006a: 2-3)。多數先進工業國家在過去十多年來,即使青年人口持續減少、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卻面臨青年失業率不斷上升的難題(Hammer, 2003: 1-2)。

過去許多文獻指出,由於青年勞動者缺乏技術、工作經驗、求職能力以及經濟上足夠的支持,於勞動市場中特別容易座落在邊緣化的位置,經常受到失業風險的威脅,或者非自願性(involuntary)接受不穩定的僱用契約(precarious contracts),造成許多國家出現青年失業率普遍高於成人失業率的現象,並且有逐漸擴大的趨勢,例如全球青年與成人失業率的比率(youth-to-adult ratio)由1995年的2.8倍上升至2005年的3.0倍(ILO, 2006b: 18-19)。然而,不同於福利國家的黃金時代,青年失業僅被認為是短暫的過渡現象,時下青年容易失業卻未必順利重新就業,換句話說,現今青年淪為長期失業者的可能性大為提高(李易駿、古允文,2007:107、110)。在OECD國家的青年失業人口當中,長期失業者的比率在1980年代曾高達30%以上,到2000年時仍維持在20%以上的高水準(OECD, 2002: 22-23)[1]。

零八年底,源自於美國信貸市場的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影響層面襲擊實體經濟,無論在投資、消費、產出與貿易上都出現驟降的表現,世界經濟遭逢二次大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勞動市場同樣受到嚴重的打擊,不過因為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等條件的差異,不同群體所承受的就業風險也不盡相同。面對百年罕見的經濟危機,青年勞動者先天存在的不利條件,在景氣動盪時更顯而易見,無疑是衝擊最大的族群(ILO, 2010: 28)。依照國際勞工組織於2010年08月公布「全球青年就業趨勢」(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for Youth)的統計數據指出,截至2009年底止,全球青年的失業人口達到8,100萬人,相較於2007年金融海嘯發生前的青年失業人口,兩年內增加780萬人,失業率從11.9%攀升至13.0%,除數字創下歷史新高,增幅也高過於成人失業率(0.7%)(ILO, 2010: 28-31);另外,從過去發生經濟危機的經驗發現,失業率雖然會隨著景氣走向復甦下降,但長期失業率卻會呈現居高不下的情況,尤其是青年長期失業者目前已開始出現走高的趨勢,部分國家的青年長期失業者占青年失業人口的比率持續攀升,例如美國與西班牙的情況特別顯著(Ha, McInerney, Tobin, and Torres, 2010: 6-7)。

回顧我國青年的失業情況,從196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相對於整體勞工差距並不大,同時平均失業週數又較全體平均值低,所以一直不是政府重視的議題。不過國內的就業市場自1996年開始惡化,加上2001年受到美國網路泡沫化的影響,經濟首次出現負成長的表現,失業率也飆升至4.57%,隔年更是站上5.17%的高峰。雖然青年同樣受到總體經濟下滑、產業外移的衝擊,但嚴重程度卻遠甚於其他年齡層的勞工。青年失業率與整體失業率的差距有逐漸擴大的趨勢,1990年代初期平均差距為3.24%,千禧年後雙方的差距已擴大至6.35%,顯示青年失業惡化的速率高於整體就業市場(曾敏傑、林佩瑤,2005:12)。臺灣青年在就業市場上的劣勢處境,在金融海嘯的侵襲下更顯艱難。比較經濟危機發生前後,青年失業率增漲達3.84%,高於全體失業率的升幅1.94%,而2009年青年的平均失業率是全體平均失業率5.85%的2.48倍(主計總處,2007;2009)。更重要的是,在青年失業者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數為15萬1千人(占55.73%),高居各教育程度之冠(青輔會,2010:2)。

再者,觀察近十年青年失業者的失業週數,雖然有逐漸下降的現象,不過受到2001年與2008年兩次經濟危機的影響,青年失業週數均創下歷年最高,並且相較於1990年青年平均失業週數為14.36週,整體青年失業週期出現拉長的趨勢;另一方面,從2004年至2013年,臺灣長期失業率平均約為16.05%[2],青年失業者中屬於長期失業者的比例,以及青年長期失業者占長期失業者的比例,皆呈現下滑的走勢,只是比較同期的青年勞動參與率下降和從事非典型就業者比例上升,都可能是影響長期失業率走低的因素之一,譬如長期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機會而退出勞動市場,或者迫使暫時投入從事非典型就業型態,都會造成長期失業率反映在數據上呈現出降低的結果。詳細數據可以參考表1。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5/06/26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90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