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期 年金政策(2013年12月)
高齡友善城市長者需要——服務提供者觀點
臺灣2013年65歲以上人口,已近11.15%(2,600,152人)(內政部統計處,民101)。臺中市的老年人口有243,197人(9.06%),其中住在機構2,808人(1.15%)(臺中市政府民政局,民101),由此可知當人邁向老年,還是以在地老化為最優先的選擇。隨著人口老化與在地老化長者數的增加,每個鄉鎮城市乃至家戶鄰居都會面臨長者需要的挑戰。
再者,2011年全球人口老化比率8%(內政部統計處,民101),快速成長高齡族群的需要,變成當今社會的重要議題。根據世界各國在建構高齡友善社會、社區或城市的經驗,其目標皆為促進長者參與經濟、社會與政治決策的擬訂,以增進其健康與安寧感;還有建置支持與使能的環境,以達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所言活躍老化的過程(WHO, 2002, 2007)。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7年,出版了一本全球高齡友善城市方案(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Project),基於對全球35個城市的研究,而提出高齡友善城市的八大構面:住宅、交通運輸、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社會參與、敬老與社會融入、工作與志願服務、通訊資訊、社區與健康服務;每一個構面又各有其檢核指標(WHO,2007)。
美國在2005年提出生氣蓬勃的社區是成功老化的必要環境,而所謂生氣蓬勃的社區乃指提供人民供養得起的合宜住宅、支持性的社區特質與服務、適當的遷移選擇、促進個人獨立、公民投入與社交生活(Kochera, Straight, & Guterbock, 2005)。
就美國(紐約)、加拿大(渥太華)、英國(愛丁堡)、澳洲、愛爾蘭(都柏林)國家對高齡友善城市的研究(Plouffe & Kalache, 2010 ),發現高齡者需要皆與健康(例如健康照護服務的可近性、可負擔性、保持活躍生活的機會)、參與(例如公共運輸的可近性、資訊服務、娛樂方案、社交連結、志工機會、受重視與尊敬)、與安全感(例如居家與社區的安全、交通安全、經濟安全、供得起住房與服務)有關。
高齡友善城市的核心思想就是建置與維護一個高齡友善的環境(Lui, Everingham, Warburton, Cuthill, & Bartlett, 2009)。儘管世界衛生組織出版了高齡友善城市指引,以做為發展高齡友善社區的參酌(WHO, 2007);也建置了高齡友善城市全球網站,以發揮支持功能,及確保各項工具、舉措的執行品質(WHO, 2011),世界各國在實踐高齡友善城市歷程,還是會深受其在地文化的影響。
政策擬訂者為確保服務或產品的符合長者特殊需求與生活情境,邀請長者及服務提供者(例如照顧者、商人、社區人士、健康服務提供者)參與長者需要評估,就成為一項迫切議題。本研究目的即在透過服務提供者觀點,瞭解長者需要,從而發展高齡友善城市長者需要及系列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