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43期 社會企業(2013年09月)

談新港文教基金會轉型「社會企業」的社會價值累積與轉化機制

對一個靠新港鄉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於1987年成立的非營利的財團法人組織,為何2004年起要設立營利的「新港客廳」?其背後蘊涵的原因如何?如何從基金會長久累積社會認同的價值中轉換?客廳成立後對基金會的認同與經營管理有何影響?學到什麼教訓?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1987年成立的新港文教基金會,因為鄉親們期望「下一代不變壞」,在解除戒嚴後大家樂盛行,電子琴花車甚至脫衣舞秀滿街跑的時代,在純樸的新港農村小鄉成立,成立後,引進各式各樣精緻展演,移風易俗,建立新港人的自信,也感動更多新港人出錢出力支持基金會,然而,基金會並不以此為滿足,不斷從藝文展演擴大到傳統文化薪傳、環境保護、圖書推廣、終身學習、弱勢關懷,甚至國際交流……等,都成為基金會精心策劃,擴大鄉親參與,建立共識的工作,多年來,基金會已經成為新港在地及旅外鄉親生活的一部份,新港社區的發展問題,也是基金會發展的問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這種關係,基金會經營所需的人力、資源及人際網路在鄉親支持下,源源不絕;然而,由於臺灣大環境的改變,重北輕南,重工輕農,城鄉發展不均,1998年基金會辦完國際社區兒童藝術節後,捐款數不再增加,基金會碰到瓶頸了!

1999年九月二十一日臺灣發生上世紀傷亡第二髙的大地震,把臺灣社會潛藏的許多問題震了出來,其中最顯著的除了城鄉發展不均,尚有人口老化、產業外移、結構性失業,亦一一顯現,這些問題,新港當然不能自外於臺灣大環境的變化;2000年五月,作者有幸隨著政黨輪替,進入行政院擔任政務委員,負責社區總體營造推動協調委員會及其他,以社區角度協助災後重建,發現促進就業是災後重建能否順利的關鍵工作,於是陸續推出「九二一重建大軍」、「永續就業工程」及「多元就業方案」,同時,為了在農村及原住民等弱勢地區創造就業機會,結合生態旅遊、老人照顧服務及農特產品,發展有地方特色的「社區產業」是可行的策略;2003年離開公部門,作者擔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發現臺灣基層社區在2002年加入WTO以後,亦有類似重建區的資源不足的問題,因此,優良社區產業的遴選及輔導,成為理事長任內最重要工作。

因為這個原故,在當時基金會董事長邱晉煌2000年領導完成了新港鐵路公園的修建後,董事會決議,將鐵路公園旁日據時代留下的站長宿舍重修成「新港客廳」,在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經濟型經費支持下,訓練中年待業婦女,除了賣簡餐、飲料,也作為新港「社區產業」整合行銷、創新研發的平臺,是新港發展社會企業的開始。

2003年返鄉再開業後,2005年協助基金會附屬的新港扶緣殘障聯誼會立案成社團法人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服務老人、身心障礙者及新住民等,並擔任第一及二任理事長,為籌募經費,設立「扶緣的店」,義賣回收的二手衣物,也是社會企業的經營方式。

2012年作者再回鍋基金會董事長,這時,新港客廳已不再接受公部門的補助,需自負盈虧;最近幾年,社會企業的發展在金融海嘯,全世界面臨經濟發展遲緩,失業率日増時,成為世界各國的一個熱門的課題,不管歐盟的第三系統產業,英國的社會企業經濟,美國的公益創投;不管從社會端或者從企業端走向社會企業,學術界有許多的論文可供參考,但是,卻不盡然適合實務工作者的需要,本文擬根據作者多年來參與基金會工作,逐漸創造社會價值,而且,除了由下而上,亦參考行政院工作期間由上而下政策制定的經驗,及臺灣社會全面的觀察,抽絲剝繭,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為例,尋找非營利組織累積的社會價值,及可以轉換成營利的社會企業的機制,來就教各位先進。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9/11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67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