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43期 社會企業(2013年09月)

從地方特色產業發展脈絡看我國社會企業發展

地方產業多為中小型及微型企業,就個別企業或產業來看,其產值及就業人數並不特別明顯,惟其在維繫在地居民生計及擔負在地歷史、文化及技藝之傳承有不可取代的貢獻。因此地方產業不僅攸關地方經濟之發展,也是當地居民賴以維生的命脈、安定社會、穩定就業的重要力量。然而隨著都市化及區域經濟的競爭,在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同時,全球在地化(globalization)的思潮,也引發地方產業發展的新課題。

在全球化潮流下,隨著政治、經濟、文化之全球化推展,造成了資金、資訊、產業、人才的快速流動,國際間、地區間的貿易與市場,不斷朝向制度化整合,迫使各界迎接更寬廣的國際競爭。而全球化與都市化的趨勢,造成城鄉差距擴大、地方產業式微。政府在投入資源協助地方產業發展的同時,也特別強調對弱勢族群、偏遠或所得偏低區域的輔導協助,尤其在臺灣近十多年來接連不斷的地震、風災、水患等天然災害,造成地方極大的損害,而地方產業發展也順勢成為災後重建的重要角色,進而發展出另一種社會企業模式。

社會企業的發展是近年來新興的議題,「社會企業」自二十多年前在歐洲提出,原始構想以直接從事社會服務工作如資源回收等業務,而且對企業獲利也多所限制。但社會企業的理念發展至今,已不限直接從事社會服務工作,且已逐漸獲得社會肯定。因此經濟學家馬凱界定「社會企業」的內涵,凡認同「慈悲、幸福、誠實、綠色、成長」五德、願意服膺「社會企業公約[1]」,而且戮力以赴的企業,都可以成為社會企業(馬凱,2013)。

地方產業發展的最終目標,乃在於活絡地方經濟發展,創造在地就業機會,發展過程中融合了在地的文化與風情特色,同時關懷地方人文社會、微小企業與自然生態,與社會企業強調以商業模式解決社會或環境議題,兼具「社會公益實踐」與「經濟獲利」的發展目標不謀而合。

本文擬就經濟部發展地方特色產業的結果,探討地方的微型企業與社會企業發展之關係,而政府在輔導地方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無形中也促成了特定類型社會企業的發展。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1900/01/01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66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