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期 長期照顧(2013年03月)
社區老人憂鬱狀況、生活士氣及自我掌控信念之相關性探討
「人口高齡化」是已開發國家普遍面臨的現象,臺灣的人口也同樣面對這樣的問題。依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處資料發現,國內老人計有255萬8,567人,占總人口比率的10.9%(內政部統計處,2012)。流行病研究顯示,國內社區老人罹患憂鬱症盛行率為15-29 % (林正祥、陳佩含、林惠生,2010) 。憂鬱症不僅影響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功能,降低生活品質,同時影響老年人本身共存的疾病,導致病情加重,造成住院天數的延長及醫療費用的增加(Beekman, De Beurs, Van Balkom, Deeg, & Van Dyck, et al., 2000 ; Cole & Dendukuri, 2003)。此外,相關研究亦指出,老人憂鬱狀況與生活士氣有極大的相關性,且生活士氣為預測心理健康的指標,倘若老年人對生活與老化抱持正向的想法,罹患憂鬱症的機會比較低,睡眠障礙的發生率亦會降低(Loke, Abdullah,Chai, Hamid, & Yahaya, 2011 ; von Heideken et al., 2005; Woo, Ho, & Wong, 2005)。高齡者在面對老化的過程中,不僅需承受心理社會之影響,還得遭受生理疾病所導致的生活秩序的變化以及生活習慣與疾病經驗介入,往往衍生更多艱難的困境。因此,老年人可以透過自我掌控信念,使其更能因應壓力,採取正向信念及策略迎向所遭遇的困難,維持心理健康並促進適應(Krokavcova et al., 2008;Thoits, 2006)。
近年來,政府為因應高齡化社會,促進社區老人身心健康,設置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老年人可藉由參與政府結合社區資源所辦理關懷據點之活動,提供在地老化及社會參與,延緩老化,減輕家庭及社會後續照顧之經濟財政負擔,使老人們更有能力感,採取有效的因應策略,提升生活士氣,減少憂鬱傾向(葉濬彰,2011;薛曼娜、葉明理,2006)。本研究目的為探討社區老人有無參與關懷據點活動在憂鬱程度、生活士氣與自我掌控信念的現況及其相關性,欲早期發覺老人之憂鬱症狀,作為早期介入處理問題的指引,使其接受適當之治療,減少醫療與照護者之負荷,以提供未來照護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