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40期 社會團體工作與實務(2012年12月)

公共管理者在社區營造的推手角色:日本源兵衛川再生經驗的啟發

在公共管理與政策領域,不論是理論或實務界,網絡治理(network governance)或公私協力(public-private collaboration)已成為非常普遍的詞彙和實踐,主要是指包含公、私部門和公民社會行動者之間的橫向關係。網絡治理典範的興起,反映的是學術與實務界對於代議治理體制失靈的無奈,但對市場治理體制亦無法完全信任,因此必須納入多元的公民社會力量(Rhodes, 2002; Bogason & Musso, 2006)。

在網絡治理的架構下,許多決策是透過政府、企業和公民社會行動者,在半正式的體制內進行協調和談判而成,代議體制的政治人物只有有限的影響(Mathur & Skelcher, 2007)。對許多民主治理研究者而言,網絡治理不僅是一套描述性(descriptive)理論,也帶有規範性(prescriptive)的色彩,也就是許多人確實期待以網絡治理途徑,挽救瀕臨正當性危機的民主社會與政治。

而在關於網絡治理體制的相關討論中,「公共管理者」扮演的角色,常是一個重點。如果政策不再是完全由專家官僚所主導,而是各方利害關係人都需要插上一腳,那麼文官在這過程中的角色與責任有什麼不同?在諸多討論中,不同的新角色被提出,如企業家、媒介者、促進者等。如Sørensen(2002)所言,文官原本中立的想像已經逐漸邊緣,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有創造力及主動性,以因應複雜問題的文官。Fischer(2009)也直言,在強調民眾參與的時代,我們應當意識到「參與」不是天生必然的,公民如何在今日的複雜社會中有能力和熱情參與?這需要促進與滋養。而政策分析者(公共管理者)的新角色,就是公民有效參與及審議的促成者(facilitator)。

前述討論的「公共管理者新角色」或許抽象,但是2011年8月,在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的規劃安排下,臺灣一群關心河川環境議題的民間團體,到日本進行6天的「臺日河川社群交流之旅」,其中一站是位於靜岡縣三島市的源兵衛川。我們在這裡發現了這樣的一個典範。

源兵衛川從一條充斥垃圾與廢水的臭水溝,在短短十多年間,翻身成為三島市環境、社區、甚至產業再造的活力泉源,也成為日本社區營造的典範。這個故事最值得介紹之處,是其背後的主要推手—渡邊豐博先生,是一位三島市出身的公務員。

用一句話來說,這是一個被視為「怪喀」的公務員,花費十多年時間,促成公部門、社區、和企業的轉化與結合,成功再造自己故鄉的故事。

在8月的實地參訪之後,2011年11月,社大全促會進一步邀請渡邊豐博先生來臺,進行一連串的交流與演講。本文綜合了日本參訪心得與渡邊先生臺灣演講的紀錄,並且搭配渡邊先生提供的照片,呈現這個令人感動的社造經驗,以及一個公務員如何串連不同社群網絡,促成社區環境與產業重生的過程與策略。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21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90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