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40期 社會團體工作與實務(2012年12月)

還是要飛翔——父母罹癌子女參與營隊式團體之成效評估

早在1975年,Grandstaff就開始研究父母罹癌對子女的影響,相關的研究在這幾年持續進展與累積中(Osborn, 2007)。國外很早就注意到癌症病人子女在疾病適應上的相關問題,專業處遇的對象不只聚焦在病人、主要照顧者,還包括病人的未成年子女在內,同時也針對癌症病人的未成年子女發展處遇方案,例如:為學齡前期子女設計的Bear Essentials團體方案(Greening, 1992)、為學齡前期至青春期子女設計的Kids Can Cope團體方案(Taylor-Brown, Acheson & Farber, 1993)、為乳癌病人的學齡期子女設計的親子方案(Kirsch, Brandt & Lewis, 2003)、以醫院為基礎的家庭取向諮商與聯盟服務(Romer, Saha, Haagen, Pott, Baldus & Bergelt, 2007)、為不同年齡層子女設計的以學校為基礎的團體(Call, 1990)等,另外,為學校教職員工設計的以社區為基礎的教育方案(Fasciano, Berman, Moore, DeFrino, Jameson, Kennedy & Golant, 2007),則以教育工作者對父母罹癌子女的瞭解為主要目的。從這些處遇方案中,在在顯示了國外早已注意到癌症家庭子女的需要。

反觀國內的研究,對象仍以癌症病人與成年的主要照顧者為主,鮮少有研究對癌症病人的子女進行瞭解。在袁萍芳(2001)對國內相關研究的回顧中顯示,共有十五篇是針對癌症病人家屬做的研究,但幾乎都是以成人家屬為研究對象,即便有納入兒童(羅靜心,1991;賴秀美,1992;徐薇鈞,1997),但僅是全部樣本中的少數。由此可知,在國內的研究中,子女受到父母癌症衝擊的影響並不清楚。

從民國九十五年起,即有非營利機構(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基金會)開始舉辦癌症病人子女的相關活動,詳細內容如表1。

每次舉辦癌症病人子女之活動的前中後期,該會都藉由相關評估量表,測量服務對象,以瞭解其參與活動方案後,在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行為等層面所產生的正向變化。然而,期待透過過去所使用的評估工具,以看出成員參與活動前後之差異是有限的,故希望藉由此一質性的初探研究,協助服務提供者瞭解參與營隊式團體之兒童在參與完活動後之主觀經驗,並提升過去服務成效之評估工具的精緻性與完整性,以確實瞭解活動參與者之改變與感受。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21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68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