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期 社會團體工作與實務(2012年12月)
線上團體方案的設計與執行
應用資訊科技提供服務給民眾早已是世界各國政府努力的方向。我國行政院於1997年提出的「電子化/網路化政府中程推動計畫」,其中一項即為在政府與民眾間致力於擴增網路便民服務(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1)。由於資訊科技運用的普遍性(個人可上網比率)、有效性、省錢省時、不限時空、避免見面尷尬等優點,從事助人工作時,使用資訊科技做為主要或輔助工具,已是必然的趨勢。高雄「張老師」從1996年起開辦的「網路諮商服務」,是以BBS和e-mail提供文字的諮商或諮詢服務 (彭武德,1997),尚無即時互動與團體溝通的功能。但近年來隨著科技發展,一些免費軟體已可以讓多人同時進行線上通訊,像是MSN、Yahoo Messenger、Skype、Gmail以及臉書(Facebook),大大提高了線上團體工作方式的可行性,「線上團體方案」即應運而生。
團體工作必須結合社會變遷,展現其新的功能(Garvin,1984;林萬億,2007,頁30)。傳統上,團體工作是透過一群人面對面互動溝通的方式進行處遇活動來達到助人的目的;「線上團體方案」則是利用網路即時通訊軟體做為溝通的平臺,例如Yahoo Messenger或MSN等,由領導者透過預先設計好的結構式團體活動,引導成員對各項議題進行即時溝通討論或分享(彭武德,2010)。實際上,它是以線上團體為主,結合其它服務方式而成的一套服務方案,例如結合e-mail、臉書的留言板或課堂宣導等,故合併稱之為線上團體方案(online group programs)。類似的名詞有電腦中介支持團體(Computer mediated support groups)(林萬億,2007,頁33)、網路團體(Web-based group)、E-learning、或遠距學習(distance learning)等。
事實上,利用網路提供團體輔導或諮商服務雖不多見,但已有一些實證研究做出成效。例如,有一個研究以國中三年級高憂鬱傾向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控制組各六名,實驗組接受十次的網路團體諮商,結果發現即時通訊網路團體諮商能顯著降低高憂鬱傾向國中學生的憂鬱情形(吳淑楨,2005)。另一個國外的線上減重團體研究,以20位婦女參與八週的處遇,每週都有e-mail課程,並隨機分派至二組,實驗組有討論價值觀,控制組則無,結果發現以動機式晤談技巧可用來提昇成員的減重動機(Webber、Tate、Quintiliani,2008)。而在網路成癮問題上,某研究以8名網路成癮者進行每週一次共六次的網路團體諮商,結果發現實驗組和控制組受試者在網路成癮量表得分達顯著差異,且「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網路團體諮商具有團體療效因子,其中以認知性的獲得、對團體的正向感覺、共通性以及建議的提供最為明顯(林雅涵,2011)。新加坡的一個研究則是將臉書做為大學生修習二門課的線上學習管理平臺,學生可以在此貼公告、分享資源、線上討論等,初步研究雖能獲得參與者的滿意,但仍有其限制(Wang、Woo、Quek、Yang、Liu,2012)。須警惕的是,國外的一份大樣本研究發現,大學生使用臉書的時間與其學業成績有顯著的強烈負相關(N = 1839)(Junco,2012)。
綜合上述,使用網路是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運用網路提供團體服務雖值得嚐試,但必須有嚴謹的方法與充份的準備,才能確保良好的成效。由於筆者自2007至2011年陸續與三所中學合作,設計了國/高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問題的線上團體方案(彭武德,2010,2012),由筆者帶領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四年級一群學生共同設計、執行與評估。此外,筆者的博士論文二次口試也都是利用網路視訊會議,在臺灣與美國間做三方通話完成。筆者也曾嚐試利用MSN即時通或Facebook的封閉式社團,與不同縣市的社工實習生進行同步或非同步之線上團體督導。本文將以筆者在這些線上團體的經驗及省思為主,結合相關文獻,歸納分析線上團體方案在設計與執行的各種重要議題及原則,希望讓實務工作者或研究者在最短時間內就得以發揮現代化資訊科技的好處,提供優質服務,避免不必要的摸索過程。以下即分成方案準備、方案設計與方案執行三部份加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