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29期 社會工作人力(2010年03月)

現實與使命的掙扎——台灣社工人力配置

這是2006年在中縣發生的一件重大兒虐案件,黎姓男童遭嬸婆虐待致死的案件,第一線社工員在重大兒童虐待評估檢討會中,顯露心靈深處淒涼的感受,她以未做好這件事所引發效應,泣不成聲,並將此事件當成人生最大警惕。參與該次會議的專家、學者除針對個案處置提出許多專業建議外,另對於兒童少年保護社工存在個案負荷量超出正常值甚多的問題,憂心忡忡的警告,社工人力配置結構面的問題如未能重視,沒人敢擔保「下一個出事的縣市不會是我?」,而不再是:「為什麼是我?」的疑問。尤其是兒童少年保護社工,長期以來呈現人力不足、年資淺(剛畢業大學生初任社工員)是共同特徵,高流動率是常態,工作負荷讓其面臨崩解(burn out)狀況不足為奇。近來離職的社工員多數往補習班走並以轉考行政職為第一志願,如此選擇以工作無法負荷是主要因素,其次是父母、家人對一線社工員人身安全的憂慮,原本已搖擺不定的心終於向現實靠攏。組織留不住人的無奈,只有身陷其中的人才能體會。

國內在這幾年大學甚至科技大學廣設社工系及相關科系每年培植二千多名畢業生,大部分的人可能成為社工職場的新鮮人,惟學校養成教育過程中實無法讓學生充分了解實務面問題的複雜與多元,不斷新興的議題,如高風險、家庭暴力、性侵害、長期照護、國民年金到目前最嚴重的經濟大海嘯引發的全球性失業問題等。為因應新增業務,各縣市雖然有來自中央補助的計畫型社工員人力(兒童少年保護、家庭暴力防治等),它真的紓緩或解決了長期以來國內社工人力不足的問題嗎?到目前為止,對於社工人力配置與運用仍然是個頭痛的問題,社工人力很難說它已有一套完整政策。相較以往進步多少?人力配置問題牽涉層面廣,它常是現實與使命間的掙扎,人力配置與走向採絕對或相對標準,實在有太多可以討論空間。然而,如果迴避這些問題,它不會自動消失,社工人力的規劃或許我們常描繪一個自我告解的圖像叫「質量並重」。果真如此嗎?誰來評斷?今日社工人力配置在各縣市仍然無法同步發展,到底是什麼原因?或許一起來面對這個嚴肅的人力配置議題,可以多些聲音出來而有另類思維,以作為規劃人力之參考。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20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95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