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38期 當代社區工作(2012年06月)

將社會發展理念融入社會工作

我與社會發展的對話機緣,開啟於1998年參加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召開的國際社會福利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Social Welfare, ICSW)的全球會議,ICSW的設立宗旨為推動社會福利、宣揚社會正義及促進社會發展(國際社會福利協會中華民國總會,2002:1)。因著ICSW作為聯合國推動社會發展的重鎮(羅秀華,2011),且在兩年一次的全球年會中,不斷加碼社會發展的比重,而讓我對社會發展有比較深刻的感受。至今已參加全球會議有六次之多,會中並分享臺灣的發展經驗(Luo, 1998, 2002, 2006, 2008 & 2010; Luo & Lin, 2004)。這樣的臨場體會,總是讓我不斷思索臺灣的社區工作,以及社會發展該與臺灣的社會工作環境如何交會。

身為忠實的社區工作者,我的專業養成一開始就是以社區發展作為學習標向,也總是嚷嚷上口「民國54年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福利政策中,將社區發展納為重要施策」,中華民國在臺灣,也是聯合國五○年代推展社區發展的實踐場域。將近半個世紀以來,臺灣地區還是很忠實地推進著公共(基礎)工程、生產福利與精神倫理等社區發展三大建設。雖然,因應1993年12月[1]文建會推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之後,內政部主管社區發展,也就著重於社區發展協會的組織管理,以及身為社政主管的關係,而以社區做為福利服務社區化的推動基地(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9)。

當聯合國在九○年代逐漸加重社會發展而淡化社區發展時,由於臺灣不是會員國,社會發展也就與臺灣環境隔開來。之所以想要談談社會發展,就我身為社區工作實務者與教學者的立場,是一定要談的;因為,二、三十年來[2]的全球社會變遷脈動,臺灣地區無法自外於這個跨越國界、跨越族群、跨越文化範疇的全球運動;我們無法豁免於經濟全球化、產業在國與國之間的快速移動,而與全球大多數人民一樣地,許多人會受到社會結構的變動而喪失生計活動的機會,也因而拉大貧富差距。

我們有著與早期推展社區發展相近似的考驗,五○年代是要提升落後國家與地區的生活品質,而現在的挑戰更加嚴峻與嚴苛,所波及的人口群更加廣大,是要抗衡經濟全球化隨之而來的廣大貧窮現象。當諸多弱勢族群被隔絕在市場之外時,我們是與社會發展主要起源的全球南方(Global South),有著共同的努力標的:追求以公平正義、以權利為本、以社區為本、以投資為策略的發展性取向,而以貧苦大眾為工作對象(Midgley & Conley, 2010)。

本文首先探述社會發展的梗概與核心價值,再從社區與個人層面,著重社會投資與資產累積等預防策略。希望為我們的社會工作環境,注入有利的發展性思維。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20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90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