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26期 社會資源開發與倡議(2009年07月)

社會福利機構社會企業化之探討

從1970年代開始,在全球化的衝擊之下,西方國家面臨失業人口攀升,導致經濟不景氣,政府財政赤字擴大及貧窮等問題,因此歐美各國逐漸以發展「社會企業(Social Enperprises)」來因應各種經濟及社會問題。Dees(1998,引自王仕圖、黃鈺婷,2008)認為非營利組織發展社會企業的理由包括:營利的新商業時代精神已較能被接受,降低顧客對社會服務的依賴,穩定機構財源,募集資金方法的轉變及競爭壓力等。Pelchat (2005)則認為福利國家角色的萎縮,經濟衰退導致財務壓力與服務需求的提高,尋求組織資金的永續性與財源的自給自足,及協助弱勢人口群就業等皆是促進社會企業發展的主要原因。如今世界各國已有越來越多的非營利機構從事類商業(business-like)的活動,亦有一些國家或地區,如英國、香港等,由政府扮演扶植與培力的角色,透過正式立法與設立專責單位來推動社會企業。

台灣早期社會福利的發展主要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挹注經費,讓私人福利機構提供直接服務並維繫其組織生存(詹火生、林慧芬,2003)。在1980至1990年代間,歐美國家大力倡導社會企業時,台灣社會則面臨了經濟成長所產生的結構性變遷,加上社會運動的蓬勃發展,使政府通過許多重要的社會福利法令,社會福利支出占中央政府總預算的比例不斷升高,福利服務的內容亦不斷成長。此時,福利服務的私有化、社區化及去中心化雖是台灣社會福利發展的重要趨勢,但在私有化部分仍未能全面開展(詹火生、林慧芬,2003)。換言之,台灣社會福利機構的資源大多數仍來自傳統方式,如接受政府補助或委託、尋求企業贊助及爭取社會大眾的認同與捐款等,來自類商業營運收入者很少。

近十幾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亦面臨遲緩甚至衰退,政府財政急遽惡化造成預算緊縮,不得不減少社會福利的支出,且政府政策往往隨執政團隊變更而改變,連帶造成政策的不連續(黃秉德,2008)。景氣不佳也導致企業與個人捐款減少,使得社會福利機構的經營壓力有增無減。另一方面,失業率攀升、貧富差距擴大、高齡人口數遽增、醫療支出擴大、社會治安不佳等問題惡化(詹火生、林慧芬,2003),使社會福利機構需要更多資源來因應需求。在此多重壓力下,傳統靠政府經費補助及民間捐款的資源獲得方式已不足以支應社會福利機構的營運所需。許多社會福利機構勢必要尋找新的財路以克服生存壓力,而走向營利之路就是可選擇的路徑之一。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雖還在起步階段,但非營利組織在經濟壓力之下,發展社會企業從事營利活動似乎是未來無法避免的趨勢(陳金貴,2002;蘇國禎,2008)。

近年來,台灣有關社會企業的文獻與討論越來越多,一般認為非營利組織「事業化」或「產業化」的優點包括提高機構財務的穩定性、提升機構服務品質、促進機構的專業化、及提供弱勢人口工作機會等(蕭盈潔,2002)。就政府而言,在本身財政困難之下,協助社會福利機構轉型或發展社會企業,不失為運用民間資源解決社會問題一個方法。政府補助與推動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與「照顧服務產業」就帶有協助民間組織或團體發展社會企業的精神。就社會福利機構而言,在政府政策延續性不佳與景氣持續低迷的影響下,透過事業經營突破財源困境,不僅可提升本身財源的穩定性,有助於機構的永續經營,還能提升機構的自主性,促進機構使命的達成。

台灣雖有一些社會福利機構發展社會企業成效良好,但在現實上,多數的社會福利機構不是沒有實際行動或反對發展社會企業,就是過渡樂觀而貿然投入,而致慘淡經營,甚或不堪虧損而失敗。究其原因,在於社會福利機構對於如何發展社會企業仍不夠瞭解與準備充分。因此本文首先介紹社會企業的概念與類型,接著探討社會福利機構轉型或發展社會企業所可能面臨的挑戰,然後建議社會福利機構事業化的應有準備,期待社會企業未來在台灣亦能蓬勃發展,進而促使社會更加美好。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20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94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