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26期 社會資源開發與倡議(2009年07月)

伊甸基金會雙福使命與資源策略的回顧與前瞻

伊甸基金會(以下簡稱伊甸)有幸恭逢1980年代非營利組織發展的黃金時代,與同期非營利組織共同歷經了外部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變遷衝擊,也各自在內部調整治理和管理機制作因應,甚至隨著非營利組織結構與功能愈趨複雜化、多樣化、科技化、國際化!伊甸確確實實見證了蕭新煌、官有垣、陸宛蘋(2009, 02)主編的 “非營利組織部門:組織與運作(第二版)” 一書所涵蓋的的五大篇章議題。

在沒有學術理論與專家詮釋之前,國內外非營利組織的運作與管理實務課題早就存在許久了,27年來伊甸也是如此跌跌撞撞摸石過河,秉持本土化基督教福音和福利並重的雙福使命宣言:「服務弱勢、見證基督、推動雙福、領人歸主」並傳承創辦人劉俠女士(以下簡稱劉姐) “除了愛我一無所有” 之精神典範,依靠上帝積極創新開發運用三三三社會資源,投入在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捐助章程內所清楚規範之設立宗旨目的事業[1],期能使無數身心靈受創傷的人們得醫治,蒙安慰,心靈得啟迪,心理得健全,面向人生,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得以重整生命,燃起生命的火花!

誠如王順民(2009)所言:「宗教不能自外於社會,因此諸如慈善醫療教育與文化等,便成為宗教經常鑲嵌於整個社會的方便法門或運用手段;…宗教與非營利組織間隱含著某種選擇性親近,宗教團體亦試圖透過下屬單位、附屬事業或外部組織的建制性作法來凸顯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主體意義和發展特色。」

邱瑜瑾(2009)指出內政部2006.12.02網頁〈台灣各類型向政府立案登記的NPO一覽〉資料顯示台灣非營利組織共有57,266家,其中社會團體比例高達58.6%,2008.07.05網頁〈全國性人民團體數〉資料更顯示社福慈善團體在2000年底有5,309家到了2007年底有9,635家,八年間增加幅度高達55%,並且逐漸朝向機構化、法人化轉型,此外宗教型非營利組織超過四分之一。學者王順民(2009)進而引用喜馬拉雅基金會2005〈當代台灣地區宗教類基金會概況一覽表〉資料顯示,基金規模排行前五名分別是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250億5千多萬元,行天宮文教基金會22億元,法鼓山文教基金會21億6千多萬元,伊甸1億3千多萬元,世界展望會1億1千多萬元;此類基金會規模在一千萬元以上者共有23家,但規模落差相當大,發展非常不對稱,除少數歷史悠久的財團法人外,主要還是集中在1990年代前後而呼應台灣社會經濟成長的時空背景!尤其是會務活動大都偏重社福慈善而驗證了宗教與福利彼此之間存在著某種選擇性的親近關係!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20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9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