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36期 健康照護與社會工作(2011年12月)

後現代思潮中精神醫療社會工作發展的另類可能

精神醫療社工[3]從1950年起,在臺灣發展約已有五十年,前十多年,精神醫療社工們較有條件在醫療體制內找尋社工服務的各種可能,有在日間病房帶著病人[4]賣便當、有在治療室內摸索進行婚姻/家族/團體治療、有到學校或社區內了解或安排病人的出院回家生活、有在社區與精神病人家屬一起成立自助團體…,在社會精神醫學[5]仍流行下,各種樣貌被生成。中間十多年,各種心理治療派別隨著臺灣經濟起飛而輸入,一直與家庭工作的精神社工們群起自費受訓,端起更專業的治療面貌,在醫療團隊中搏取生存空間,但同時也在強調個人和家庭病態化下,限縮了我們對環境大層面的關注。近十多年,在新管理主義進入醫療體制下,各種控制手段頻出,健保即是其一,加上強調實證科學典範的生物精神醫學盛行下,社工無法因著社會、經濟、政治變動大導致病人問題更複雜的情況下,發展出社會性的視框和工作方法,反而更工具化地被使用,著實讓人感慨也心焦。本文即在此脈絡下,試從精神醫療體制面、精神病人生存處境、醫療體制化下的精神社工三方面進行探討,並對未來發展提出可能發展的方向。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20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90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