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36期 健康照護與社會工作(2011年12月)

從臨床社會工作取向談喪親輔導應用

沒有輔導理論基礎的實務工作,就像沒有方向航行的船,難以有清晰的目標,輔導理論的重要在於它指引著實務工作的方向,並使實務工作更有系統。輔導理論學派非常眾多且有著不同取向,這些理論之所以不同,大多緣起於學者個人生活經驗及其對人生理念上歷練有別,加上其價值觀和人性觀的不同,產生了許多立場不同的輔導架構。自二十世紀起個別輔導的理論發展快速,各個學派分門別類,在眾多學說之中,仍大致上歸納為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派、行為/認知學派、人本/存在主義學派三大類別(牛格正,2003;潘正德,1995)。臨床社會工作理論發展中,亦深受這三個派別的影響。而家族治療理論則從二十世紀中開始出現,家族治療學者以系統觀點為基礎,強調個人的行為會受到其週圍的人對其行為反應之回應所影響,並且在連續互動的過程裡被塑造形成(孫頌賢,2001)。家族治療用系統視角,令這個取向和個別輔導理論學派對人的問題有不同看法,個別取向所關注的是「什麼因素影響了人」之線性因果觀,而家庭系統取向則重視「人在系統中如何互相影響、如何互動及變化」的脈絡關係,家庭系統取向運用於臨床社會工作亦相當常見。傳統輔導理論有著科學實證主義特色,企圖藉著簡化人類行為、思想方法,找出那些原因會引起某人某個問題,並針對問題原因提供解決之道。隨著人文主義的興起,以及後現代主義對實證主義的反思,輔導理論在哲學基礎上有了轉變,開始強調人與環境共同建構出對人事物的意義,人在社會脈落中可主觀地詮釋其個人內在與外在世界的經驗,許多問題不一定是問題,而是人在情境中怎樣對他們自己的經驗建構出意義。實證主義和後現代敘事取向這兩個不同哲學基礎,在應用喪親輔導理論時有各自特點,本文遂將這些觀點整理分析如下。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20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906027